打开APP
这种教育方式,正悄悄磨灭孩子的兴趣,家长却毫无察觉
王语禾说青春期
2024-11-27 16:42:40
阳光洒满了小区的花园,孩子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一个小女孩正蹲在花坛边,眼睛紧紧盯着一只蝴蝶,她的小手里拿着一个自制的网兜,试图捕捉那只灵动的蝴蝶。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大自然探索的渴望。不远处,小男孩们在空地上用树枝和树叶搭建着他们想象中的 “堡垒”,激烈地讨论着如何让这个 “堡垒” 更加坚固。然而,在家庭的教育场景中,却可能存在着一些无形的 “杀手”,正悄悄地磨灭着孩子们这般珍贵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强调了兴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却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过度功利化的教育导向。例如,孩子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长一开始可能会支持孩子参加绘画班,但很快就会将重点从孩子对绘画的热爱和享受转移到是否能在绘画比赛中获奖、是否能为升学加分上。于是,原本充满乐趣的绘画创作变成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机械训练,孩子要按照特定的模式和要求去绘画,反复练习那些可能在比赛中获得高分的题材和风格。这样的过程逐渐剥夺了孩子自由创作和表达的空间,他们内心对绘画纯粹的兴趣也在这种功利性的压力下慢慢消逝。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叶芝的话告诉我们教育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内在热情。然而,有些家长却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点。比如,家长认为学习钢琴是高雅且有前途的,便不顾孩子对音乐是否真正感兴趣,强行给孩子安排钢琴课程,每天规定孩子必须练习一定的时间。孩子在这种被迫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只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原本可能在其他领域,如体育、手工制作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兴趣和天赋,但因为家长的强行介入,没有机会去探索和发现,这些兴趣的萌芽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之中。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 鲁迅的这句名言警示着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世界。在家庭中,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兴趣爱好的过度干涉和不理解。当孩子热衷于收集一些奇特的小物件,如石头、贝壳或者动漫卡片时,家长可能觉得这些东西毫无用处,不仅不给予支持,还会批评孩子浪费时间,甚至将孩子辛苦收集的物品丢弃。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喜好不被尊重,从而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产生怀疑和沮丧,兴趣之火也随之逐渐熄灭。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让我们明白教育需要耐心和正确的方式。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兴趣是他们探索世界、学习知识、发展个性的重要动力源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尝试。不要过早地将功利性的目标强加给孩子,而是要注重培养孩子对事物本身的热爱和好奇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而不是在错误的教育方式下,成为一个失去兴趣、缺乏热情、只知机械应对的 “学习机器”。家长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那些可能磨灭孩子兴趣的做法,让孩子的兴趣之花能够在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