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痖弦:不可能休止的弦歌
开封政法
2024-10-27 15:22:30

 2024年10月11日,加拿大温哥华。著名诗人痖弦走了,享年92岁。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本名王庆麟。1954年,他与张默、洛夫在中国台湾创立创世纪诗社,发行《创世纪》诗刊,被称为诗坛“铁三角”,为台湾现代诗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另据媒体报道,痖弦曾任《幼狮文艺》主编、《联合报》副总编辑,著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弦外之音》等。痖弦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曾策办奖项鼓励全球华人作家投稿,积极推动并参与两岸文化交流。


  □吴元成

  痖弦先生走了吗?没有。他的灵魂,他的诗心,他的乡愁,都留在河南,回到河南。

  在海内外诗人的心目中,在河南老乡的心目中,痖弦还活着。从当年一个17岁的少年离开故土,他何曾须臾与故乡割舍?1992年,痖弦第一次回河南南阳探亲。2000年5月,痖弦第二次回河南,我与同乡诗人马新朝、高金光、张鲜明、方向真、田桑等在郑州龙祥宾馆第一次见到先生。2010年10月,先生第三次回家。27日,先生到郑州,我参与组织、主持在河南文学院举办的座谈,并陪同先生参观河南文史馆,在先生的生平展柜前合影留念。当晚,郑州大学专门举办了一场痖弦诗歌朗诵会,先生现场朗诵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红玉米》。

  人走,弦音在,弦歌在。虽然,从他创办《创世纪》诗刊,到只写了10多年的诗歌,但痖弦——痖公已经给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痖弦先生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在宝岛,年轻一代诗人都称另一位南阳淅川籍诗人周梦蝶为梦公,称他为痖公。在信中,他还写道:“我家在南阳城外四十里陆营乡杨庄营村。出了城一直向西走,是到你家的路,(淅川)盛湾镇分水岭村。经过潦河向左转,偏西南方向,遥遥望见一棵干枯了的大柏树,就是我家了。”这就是乡愁,这就是诗歌的灵魂。

  作为诗人,痖公是一个先行者。重读痖公的作品,首先触动我们的是充盈其中的乡愁,真挚,浓烈,深入骨髓。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26岁时创作的《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唢呐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

  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

  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

  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仑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这是北方的红玉米,这是中原的红玉米,这是南阳盆地的红玉米,是印象派的红玉米,更是现代诗学的红玉米。作为宝岛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之一,痖公把现代派手法完全、完美地融入了中国诗学的优秀传统之中,因景生情,因情造景,在物我融汇合一时找到了审美坐标,收放自如,臻于化境。有论者评述,如果说周梦蝶的诗歌是向内走,痖弦的作品则是向外扩展。但他只看到了痖公诗歌艺术的另一面。全面考量、研究痖公的诗歌艺术特色,必须看到,痖公是内外结合,表里结合。他所呈现的乡愁,既不是泛泛的思乡之作,也不是郑愁予的“这头那头”,而是时时刻刻“吹着”“挂着”、念念在心的执念。痖公自己也说过:“我的文学创作很多都围绕着母亲和故乡两个主题。”

  作为诗人,痖公是一个探索者。痖公的诗歌颇具戏剧结构——也许得益于他曾有出演话剧的经历,更能切中时弊,悲悯情怀是他的诗歌底色。痖公曾撰《何其芳传略》,其中写到他对诗人何其芳的评价:“事实上,他那典丽的辞章、婉转的隐喻、温柔清圆的节奏,已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婉约风格的一方面的代表,对(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抒情诗影响至大。”正是在向何其芳致敬的同时,痖公在创作上,向着唯美、隐喻与和谐的旋律中前行,创作了《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敻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这是《诗经》的传统,是“风雅颂”的传统,也是立足传统之上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探索经典。在诗人的一咏三叹中,一个鲜活的,给人温暖的“暖暖”让原本萧瑟的秋天温暖起来。可以说,痖公留下了“暖暖”,留下了当代诗人和后学者可以参照的诗歌读本。当代汉语诗歌何处去?如果不能像痖公一样有效汲取优秀传统养分,如果没有“不创新毋宁死”的坚韧,就不可能为百年新诗开出新境界。“他拉紧盐渍的绳索/他爬上高高的桅杆/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头/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这是其诗歌《水夫》的第一节,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刻画出生动的画面,传达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关切和敬意。

  作为诗人,痖公还是一个引领者。痖公特别重视人品修养、精神品格对提升诗品的重要性,提醒后学者“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人”。痖公和诗人洛夫、张默创编《创世纪》,长期主编报纸副刊,致力于保持文学纯洁性的诗歌建设,为一批又一批宝岛诗人指路引路,却少有人知道,痖公为故乡的诗歌队伍也做过一件善举。正是在痖公的倡议下,一本反映河南南阳诗歌生态的诗集《白河诗丛》开始筹划编辑。早在2000年2月,痖公远在温哥华为《白河诗丛》撰写了序言《淯流锦带》,并交付台胞杜道珍女士。南阳白河(淯水)边的南阳老城有四寨四门,门额分别题为“文明四海”“金堤巩固”“咸庆安澜”“淯流锦带”。痖公用“淯流锦带”作为序言标题,用意甚深。痖公在序言开头就写道:“中华自古有诗国之称号,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国家,诗与生活的关系像我们中国人这么密切的。”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参与组织的南阳籍作家孙幼才先生病逝,让《白河诗丛》的编撰和出版暂时搁置。后经多方努力,《白河诗丛》终于在痖公88岁生日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南阳籍诗人112人,囊括了痖弦、周梦蝶作品在内的243首诗歌。

  2019年8月29日,一众文朋诗友在温哥华为痖公88岁庆生。华裔诗人宇秀向痖公报告了诗人方向真代先生回乡祭祖的过程,转呈了河南省诗歌学会的生日祝词,还现场朗诵了她为痖公创作的诗歌《槌衣石》(痖公回豫探亲回到加拿大后,念念不忘母亲用过的槌衣石,托人把槌衣石寄到加拿大,安放在寓所门前)。事后,痖公在和宇秀通话时,还说起他为《白河诗丛》所写的序言,希望早日见到样书。信息很快反馈到南阳,以满足痖公的心愿。

  如今,诗歌的游子、赤子,痖公也走了,海内外许多人皆感伤痛。但是,痖公的作品在,人品在,以至于永恒。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