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探寻近代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1-19 16:34:50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26—27日,第九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湖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近代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这一主题,探讨了近代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殖民体系到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进程,并就“近代以前的中外交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外关系”“近代的金融与外交”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认为,在大变局时代,我们需要通过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准确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时代要求我们做出更为精深、更为客观的研究。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教授陈红民认为,在当今世界变幻莫测的背景下,讨论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复旦大学教授金光耀认为,要更加客观、全面、科学地把握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需要研究者具备掌握多国语言、解读多方史料的能力。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袁成毅认为,会议的主题既紧扣当下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中山大学教授吴义雄考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于马戛尔尼使华的态度,认为在当时中英贸易条件下东印度公司实际上并不看好马戛尔尼使华,提出作为垄断组织的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在对华关系的具体形势判断上存在着明显分歧。日本大学理工学部教授郭海燕认为,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在朝鲜兴办电报事业,不仅是清政府巩固传统东亚宗藩关系的重要战略,也是在域外推广中国近代化经验的尝试。聊城大学教授张礼恒认为,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的“撤兵”“派兵”条款是中日防止军事冲突升级的停战协议,它的签订并没有形成朝鲜的“中日两属”状态。韩国釜山大学教授裴京汉通过梳理韩国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吕运亨对巴黎和会、漳州会议、华盛顿会议的观察或参与,揭示了吕运亨逐渐放弃对美国威尔逊主义的期待,转向共产国际寻求出路。台湾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君山认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中国便对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提出设想,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创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认为,通过对相关档案的细致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在联合国创制的诸多问题上所作的贡献。浙江大学教授肖如平以琉球问题为例,展现了英美之间在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上的意见分歧。

本次会议上新见珍稀史料、海外前沿研究的分享,促使与会学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合办,《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常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