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平顶山的故事
王楚雪
2024-09-07 17:42:15

《中国民间故事全 书-平顶山分卷》序言

王楚雪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平顶山分卷》(包括宝丰、汝州、鲁山、舞钢、郏县、叶县6个县市卷本)的编纂工作,终于完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3年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4年《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在全国2800多个县市全面展开。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随即在郑州、信阳等地多次召开会议及专题培训班,部署安排《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全省的工作落实。

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在全市展开。1994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平顶山市卷》等正式出版。但是,各个县、市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源却散落各地,令人惋惜。而今,《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平顶山分卷》编纂工作完成并陆续出版,足以使新老民间文化工作者欣慰。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0万,辖两市4县4区(汝州市2014年省直管)。平顶山市是我国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城市,但其所辖地区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原始社会这里有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周时代,这里属应国所辖。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分属韩、魏、晋、郑、楚。秦统一后,分属颍川郡、三川郡和南阳郡。汉时属河南郡、颍川郡。隋唐时期分属汝州、许州、襄城郡。宋元至明清,平顶山境域分属汝州、许州和裕州。民国时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

新中国成立后,平顶山地区分属洛阳专区,许昌专区。1956年1月成立中共平顶山矿区。1957年,设立平顶山市。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特区。1968年3月,恢复平顶山市。

平顶山地方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政治家沈诸梁(叶公)、西汉名臣张良,东汉大将冯异,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现代著名作家徐玉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等,均是从这块热土上走出。据不完全统计,仅二十五史立传者,就有56位之多。东汉观音第一道场香山寺、北宋汝官窑遗址、千年古刹风穴寺、苏东坡父子、兄弟寄魂的三苏园、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的宝丰马街书会、明代的叶县县衙等等,这一长串沉甸甸的历史遗存和光耀史册的历史人物,在平顶山地区流淌了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悠然不息地讲述着平顶山的动人故事。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风俗等等,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的民间文化沃土,塑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人、中国文化。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语言礼仪,我们的谚语歌谣,我们的中医中药,我们的戏曲杂技,我们的音乐舞蹈,我们的琴棋书画,我们的中国功夫……都融汇着民间文化的绚丽色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烙印。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割舍不断的人文血脉。

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权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曾出版专辑,论述河南省为何是中国的风水宝地。平顶山市权威历史学者潘民中先生,曾经多次引经据典、令人叹服的论述,平顶山境内的沙河、汝河流域,有史以来就是全省、全国最早,最适宜农耕的地域。而农耕文明的发展、发达,正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发生、 发展的沃土。

酒与文人、酒与文章、酒与饮食、酒与祭祀、酒与政治、酒与经济……酒与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真是水乳交融,不能分离。而被公认的酿酒始祖仪狄,数千年前,就在宝丰的土地上酿酒。中国最早的地理/图志书《星野图考》载:“汝海应野多酒事,仪狄造酒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取其水尔。”先秦古籍《世本》《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多有文字记载,记述夏禹时人仪狄造酒的事。近期,在汝海之南、应邑之野的宝丰商酒务镇发现了大规模的唐宋造酒遗址。据专家研究,宝丰酒从仪狄开始誉称为“旨酒”,夏朝称“夏酒”,商朝称“商酒”,宝丰“商酒务”的村名,就是由商酒派生而来。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先后有“春风酒”“龙兴酒”“宝丰酒”“莲花酒”“宝酒”等。宋朝时,还曾有大理学家程颢在此监酒。宝丰酿酒,自仪狄开始,四千多年,绵延不绝。应该说是国内仅有,堪称中华酿酒的源头。而在今天宝丰商酒务镇一带,乡间四野八方一直传说着仪狄造酒的民间故事。村民、村镇干部还自发的办起了四届“仪狄文化节”,仪狄酒文化真是古有记载,中有传承,今有发展。“中国仪狄文化之乡”年年祭酒祖的淼淼烟云,不知酒祖仪狄在天之灵,能否看到。

八百里伏牛山脉,龙腾虎踞!万道山泉奔涌浪翻,南属长江,中归淮河,北入黄河。如此中国三大江河交汇的风水宝地,春秋战国时期孕育出了圣人,平民思想家墨子。在鲁山县境的上汤、中汤的大山里,山民们多少年代以来,祭奠尊拜先贤墨子,讲述墨子奇闻异事,称赞墨子是百姓们的“穷爷”。“墨子祠”,“穷爷庙”就屹立在尧山的青山绿水之间。“中国墨子文化之乡”山山水水传说着墨子的故事。

鲁山县鲁山坡,南临沙河,西连尧山,平地而起,高入云端。鲁山坡孙庄孙姓百姓,早已将牛郎与祖先融为一体。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里祖辈传诵,妇孺皆知。山坡上有牛郎洞、织女潭,山坡下有牛郎坟、葡萄园等。诸多学者论证,中国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应该是中原腹地的鲁山坡。如今,这里成了中国爱情圣地,成了“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每当春风的脚步走上鲁山坡时,追逐牛郎织女爱情,成双成对的小伙儿姑娘们,便在漫山的黄灿灿的姑娘花间徜徉。

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在包括平顶山地区在内的洛阳近畿之地首先传播。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精英文化,民间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宋朝前后,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化身,三皇姑妙善的故事,成了中原百姓心中越传越美的动人神话。平顶山香山寺,成了四面八方妙善观音信众敬仰的圣地。香山寺下,竖立千秋的蔡京碑,一直在历史的风雨中,细说着妙善公主那悠悠的往事;“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平顶山市,如今,正续写着妙善观音这长长的传说。

天下宝剑出战国,战国宝剑出韩国。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舞钢市一带,正是当年韩国冶铁铸剑的宝地。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确认舞钢有六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重要冶铁遗址。当地丰厚的铁矿资源,发展出当时众多的冶铁工厂和铸剑名匠。《史记》中曾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渊,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众多的天下名剑,便寒光闪闪,铮铮作响,光耀千秋,史册留名。舞钢一带便成了当年神州大地冶铁铸剑的军工圣地。耸立千年的虎山、龙山,流淌千年的龙泉溪水,仍在演唱着当年冶铁铸剑的辉煌。而今,“中国冶铁文化之都”舞钢市,依然有国家大型钢铁企业舞钢公司,为国防工业、国家建设承载着冶铁铸剑的光辉 未来。

郏县西北小峨眉山下,三苏园中有三苏坟,苏东坡兄弟遗骨及苏洵老先生衣冠,安葬于此。苏洵、苏轼、苏辙在散文创作上成就极高,均位列“唐宋八大家”。三苏坟不置办在老家四川眉山,却留在中原郏县,引得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几多猜度。而“金蛙迎宾道”“苏坟夜雨”“思乡柏”“摸福石”等名胜奇迹,多少春夏秋冬以来,也是小峨眉山周边百姓口中津津有味的传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代文豪那温馨隽永的千古绝句,不仅在史书典籍上镌刻留存,更在天下华人心中代代传唱。

叶县(古称叶邑、昆阳)在春秋时代,出了个伟人叶公(沈诸梁)。“叶公好龙”曾经家喻户晓,但这只是一个杜撰的寓言故事。在古代典籍中,叶公实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水利专家。中国考古、世界考古已有许多年代,地球上的存在的生物,数百万年、数千万年前者,发掘而的早已数不胜数,但并没有见到龙的真身。既然无龙,哪有“叶公好龙”之实!龙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是用理想构筑的神话。古人刘向杜撰的一则寓言,影响了中国社会二千多年,也让叶公受了二千多年的委屈。而历史上真实的叶公带领民众开山凿渠,修筑了西、东两大陂塘,蓄水数亿立方米,数十万亩良田旱涝保收,百姓交口称赞。这两项大型水利工程,比秦国的郑国渠还早三百年。叶公洞若观火,胸有城府,不失时机的率叶地之兵,平定楚国内乱,免除楚国百姓动乱之苦,百姓有口皆碑。叶公与孔子叶邑会见,请教探讨治国之道,孔子“近者悦,远者来”这一千古名句,因此适时而生。叶公与孔子的关于法律与人情的时代谈话,仍然是几千年后,今天众多专家学者争说、辨析的主题。孔子、叶公在叶县的种种传说趣事,在昆阳大地,已不知传讲了多少春秋 。

平顶山的故事除以上各例之外,还有众多内容。比如平顶山应国古墓传说,春秋湛阪之战,舞钢水灯风俗,宝丰马街书会,清凉寺汝瓷故事,鲁山刘姓文化,郏县古村寨建筑,郏县大铜器艺术,叶县昆阳大战等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平顶山分卷》各县、市卷本陆续出版发行后,将有大约200万字左右。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我市将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民间文学资料留存后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经讲道:“我们的民间文化太博大、太深厚、太灿烂。抢救民间文化是符合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利益也是人民根本利益之一。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民间文化在人类的未来大放光彩”。

祝愿《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平顶山分卷》为平顶山市的文化兴市、文化强市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民间文化的光彩在鹰城大地上熠熠生辉。

作者系平顶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文章原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鲁山卷”。河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