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爱孩子,请先理解他的 “世界”
酸奶妈妈
2024-11-26 14:45:07
亲子间爱之深却矛盾重重?或许是家长虽心怀爱意,却未真正踏入孩子的 “世界”,以自己的视角和标准去评判、要求孩子,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与隔阂。


家长们啊,常常扮演了 “误解制造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深入孩子内心世界、以孩子视角看问题的关键意义。


以亲子相处中的常见冲突为例,看似是孩子的任性与不懂事,实则反映出家长对孩子世界的陌生与忽视:


谁让亲子间的爱之路布满荆棘?不就是那些自认为爱孩子,却不懂理解孩子世界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关系修复最核心的,往往是善入,是一种深入内心与换位共情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主观臆断”,孩子的内心世界需用心感知


家长们普遍爱 “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推测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而不与孩子深入交流”—— 这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孩子在房间里长时间摆弄玩具,家长就认为孩子是在浪费时间,而不去了解孩子可能是在通过玩具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幻世界,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与某个同学走得近,家长就主观认定那个同学会带坏自己的孩子,而不考虑孩子只是单纯地享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陪伴。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主观臆断如同厚重的迷雾,孩子则在一旁 “倍感委屈”,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家长轻易地误解和歪曲,对家长的信任与依赖也逐渐被消磨。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关心孩子,避免孩子走上弯路”,殊不知,长期的主观臆断成了亲子关系亲密发展的 “拦路虎”,反而让孩子觉得家长不懂自己,不愿再与家长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譬如孩子在兴趣爱好选择上的例子:孩子对动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参加动漫社团并学习绘画相关技能。家长却主观地认为动漫是不务正业,只是一些虚幻的东西,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坚决反对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家长的不理解下,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沮丧,对自己的兴趣追求也变得犹豫不决,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喜好是否真的正确。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情感疏离催化剂”。


若干年后,当孩子长大成人,与家长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沟通鸿沟,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心灵隔阂推动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在课余时间热衷于阅读科幻小说,便不假思索地说:“这些科幻小说都是瞎编的,看了有什么用,还不如多看看学习资料。” 孩子原本沉浸在科幻小说所构建的奇妙宇宙中,满心欢喜地想要和家长分享其中的精彩情节,却被家长的这一盆冷水浇灭了热情,此后在阅读时总是偷偷摸摸,生怕被家长发现,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发冷淡。


家长困惑发问:“我都是为他好,怎么他就离我越来越远了呢?”


殊不知,臆断再多,也不如用心感知一次孩子的内心世界。


02 家长的片面认知,其实是亲子隔阂的源头


无数次的想法强加、感受误判、世界忽视,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隔阂因子”。


为何隔阂?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家庭中有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尊重和接纳,而不是被家长的片面认知所否定。


每一个 “我觉得你就是在瞎搞”,都是一个潜在的 “隔阂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固有观念,轻易地对孩子的行为和想法下结论,忽视孩子内心的渴望与独特的思维方式。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片面认知的方式对待亲子关系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对家长的封闭与疏离”。


譬如孩子在社交活动中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在外面和在家里完全像两个人,在外面话很多,回到家就一声不吭。”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平时的家庭互动中,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在社交中的表现,如孩子在与朋友聚会后兴奋地分享一些新奇的游戏和潮流话题,家长却觉得这些东西毫无意义,还批评孩子不务正业,让孩子觉得在家里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后,满心欢喜地跟家长讲述舞台上的趣事和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家长却回应道:“你把这么多时间花在这些表演上,学习成绩能好吗?” 孩子的喜悦瞬间消失,之后再有类似的事情,也不再愿意跟家长诉说,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亲子关系愈发疏远。


结果呢,孩子在家庭中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与家长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脆弱,家庭氛围也失去了往日的温馨与和谐,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变了,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根本不懂我,我为什么要跟你们说呢?”


03 亲子关系重建是双向互动,共情才能有和谐


亲子关系重建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孩子改造”。


不理解孩子在被误解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被理解和尊重中获得情感满足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片面认知去要求。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关系重建的桥梁。与其盲目地主观臆断,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心灵共鸣者。


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一些挫折,心情低落。假如我们一味以 “家长权威” 告诉孩子这些挫折不算什么,应该坚强面对,而不与孩子共情,体会他的难过和失落,孩子往往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不愿意再继续倾诉。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事情的经过,说 “宝贝,你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很难过,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先把心里的委屈都倒出来,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 然后再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看到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便说道:“一次考试失败有什么大不了的,下次努力就行了,别这么没出息。” 孩子满脸委屈与失望,不再愿意与家长交流,内心的痛苦也无法得到排解。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这次考试没考好肯定很不开心,我知道你为了这次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会一直陪着你。”


孩子欣然接受,详细地向家长诉说了自己在考试中的失误和内心的担忧,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也感受到了家长的关爱与支持,亲子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关系重建的秘诀并不在于家长的地位权威,而是共情与理解的深度。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感知但不忽视:用心感知,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情感表达负责。


适当的感知不是表面的敷衍,而是让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视。在孩子与家长交流时,家长通过专注的倾听、适时的回应等方式,让孩子在关系重建中收获成长,这种 “被重视”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亲子关系升温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亲子关系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善于理解他人、尊重不同观点和积极沟通交流,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关系重建不只是对亲子关系的修复,更是对自身家庭观念与教育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关系重建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共情而不片面的家长”。


面对亲子关系的问题,选择是继续主观臆断,还是尝试以理解共情方式促进?


在孩子关系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关系改善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关系重建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