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民网三评“疯狂卡牌”
林州播报
2024-09-05 20:42:53

三寸卡牌,如何确定其价值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让卡牌行业更好地发展,必然要远离炒作、骗局、金钱游戏。日前,人民网推出三评“疯狂卡牌”。

人民网三评“疯狂卡牌”之一:

是万人迷,更是心头刺

寒 酥

12岁女孩1年花了5万多买卡牌,某班级3/4的学生承认拆卡“上瘾”……近年来,随着集卡、拆卡、玩卡游戏风靡校园,不少中小学生包括幼儿园的“小卡迷”,为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不惜花光零用钱,甚至去偷盗家人钱财。孩子们眼中的“万人迷”,却成了不少家长的心头刺。

随着集卡之风盛行而来的是一些乱象。很多售卖卡牌的店铺熙熙攘攘,孩子们无视价格一包接一包抽卡,地上扔满“废卡”;一些拆卡直播间里“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标识形同虚设,主力军就是10至13岁的未成年人;部分稀有卡牌被炒到了单张10万以上的天价;有孩子用家长的手机购买卡片时,掉入骗子花言巧语编织的陷阱,损失惨重……

“疯狂的卡牌”的背后是隐患重重,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集卡之风爆火,刺激过度消费。“小马宝莉”“魔卡少女”“奥特曼”等卡牌红极一时,缘于孩子们渴望接近自己喜欢的动漫IP。但在卡牌分出三六九等,盲盒抽卡越玩越刺激,“黄牛”炒作卡牌收藏变现价值,种种诱因烘托出的一片虚假繁荣中,孩子们为卡疯狂,轻易就会陷入消费的无底洞。当游戏远远超出了少年儿童的消费能力,退款纠纷频发却因举证困难难以追回,这份快乐也就变了质。

集卡之风“狂奔”,容易激发孩子的赌性。比“入坑”更可怕的是上瘾。“经常是同一批孩子一周来好几次,念叨着想抽‘彩虹卡’(稀有卡)。”而走进直播间、交流群,可以看到线上卡牌“以小博大”的情形更加疯狂。商家通过细分卡牌等级、开发游戏对战模式等,吸引消费者不断购买,想尽办法去赌一个概率极小的稀有款。拆盲盒的过程会带来一种精神满足,激化人的“赌徒心理”,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尤其容易被诱导,不知不觉间沉迷其中,小小年纪就体验到“被套牢”的滋味。

卡牌成“硬通货”,会引发虚荣攀比等不良风气。多名小学生告诉记者,时下卡牌是同学间的“社交密码”,不玩卡牌会被认为“落伍”,有了好卡牌更是等同于有了好人缘,很多孩子玩卡牌的初衷,是为了和小伙伴“保持一致”。“买卡不炫,等于白买”的虚荣心带偏了青少年。他们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去玩卡,只为在社交中被点赞、羡慕,乃至崇拜。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失钱财、耽误学习,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三寸卡牌,如何确定其价值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让卡牌行业更好地发展,必然要远离炒作、骗局、金钱游戏。

人民网三评“疯狂卡牌”之二:

附加值过度,无底线营销

蒋 萌

近年来,从零食中夹带的水浒卡,到球星卡、明星卡、动漫卡、游戏人物卡……我国收藏卡消费者快速增加,“小卡牌”迎来“大市场”。但看到行业发展成就与潜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关于卡牌销售的争议与隐忧。

卡牌成为一门生意,本不奇怪。许多为人父母者,儿时也玩过印有卡通形象的“贴画”或“洋画”。只是,早期的玩法很单纯、卡片没有“附加值”。随着卡牌经济的不断进化,如今各种卡牌不仅制作更精美、玩法更多样,而且附带收藏、升值、社交属性,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卡牌经济”是嗅觉灵敏的商家捕捉商机、大力营销的产物。

卡牌之所以诱人,更与盲盒式玩法有很大关系。消费者不确定能抽到什么卡片,但抽卡时的刺激,偶尔抽中稀有卡的兴奋,以及能在伙伴中炫耀,尤其使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着迷。若想集齐各种系列或全套,更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不断花钱抽卡的循环。这还不算,短视频平台直播拆卡,又搞出“以小博大”、与赌博界线模糊的新花样,诱使一些孩子产生“赌徒心理”,甚至偷家长的钱去抽卡,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当一张高位卡或稀有卡再获得评级机构“权威鉴定”加持,“身价”更会一飞冲天。无论是二手回收,还是代为寄售,再或是挂单拍卖,一条龙式的利益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卡牌再加价流通俨然形成一个颇有规模的市场。一张原价几元钱的卡牌甚至标出数十万元的“天价”,折射出一些投机者已加入到疯狂的卡牌炒作中。

看似火爆的卡牌营销,是否存在违规?在创新为王的当下,卡牌的商业前景怎样?爆炒升值的卡牌,有没有泡沫?

卡牌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少年。而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心智并不成熟,受到法律法规的重点保护。一些卡牌商家在营销中,使用诱惑未成年人上瘾的伎俩,已然触犯相关红线。这也要求管理部门强化监管执法、互联网平台履行好审查的主体责任。

就产品力来看,动漫、游戏等IP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卡牌市场的创新力如何、能否实现迭代升级、对“新新人类”是否具有持续吸引力,都有待观察。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卡牌技术含量有限,其保值能力值得怀疑。卡牌的所谓稀有性是生产商单方控制的,复刻版、修订版等“变量”存在很大变数。炒作不是无限的,任何商品都无法完全脱离其本来价值。收集卡牌游戏好似“击鼓传花”,底层玩家不会知道鼓声何时会停。“天价”卡牌的价值泡沫可能在一众推手逃离时破灭,看似火热的市场会在玩家心理预期扭转、供需关系改变等因素下崩塌。在这方面,前车之鉴不胜枚举,必须引起警惕。

“卡牌经济”不能野蛮发展,监管与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更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人民网三评“疯狂卡牌”之三:

排除隐患,划下红线

鲁 泰

“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卡牌盲盒巧妙地利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及攀比心理,让孩子们不断地购买、开启盲盒,期待着那份未知的惊喜。然而,这所谓的“惊喜”却是一个无底洞,吞噬着孩子们的金钱、时间,甚至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卡牌盲盒的出品方、销售方及各环节的参与者赚得盆满钵满,却对卡牌行业带来的危害置若罔闻,无疑加剧了卡牌市场的乱象。这种行径是对社会责任的公然漠视,也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因此,给卡牌盲盒划出红线迫在眉睫。这之中,相关部门必须铁腕监管,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比如,严查市场上不法经营行为,严加监管线上线下经营者,敦促其完成销售机制,确保“监护人同意”的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对违规商家严惩不贷。又如,建立卡牌盲盒公示制度,公开抽取概率、隐藏款信息等关键数据。再如,监管部门加大对生产、评级、回收转卖等环节的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合谋操纵市场、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需持有坚决的态度、迅速的行动、有力的措施,让违规者无处藏身,确保盲盒市场透明、公正地运行。

同时,企业商家应恪守商业道德,避免进行过度营销。通过设置合理的价格区间、限制购买数量、购买年龄等方式,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消费。此外,家庭和学校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卡牌盲盒的危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引导他们理性对待卡牌盲盒,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等等。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体验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将他们的好奇心囚禁在一个个小小的盲盒之中。让商业回归理性,让娱乐更加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不能让好奇心变成无底洞,吞噬了孩子们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美好、健康的成长环境。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林州市融媒体中心

总编辑:元   威

审   核:高晓峰 刘俊强

编   审:冯   琛

编   辑:刘   莉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