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特刊]于学忠丨笔墨春秋,霜泥铸魂——新闻记者的十四载感悟
天辽地宁十四城
2024-11-08 11:36:51
  笔墨春秋,霜泥铸魂——一名新闻记者的十四载感悟

      文/于学忠


      今日记者节光灿,笔墨飞扬映日边。
      十四年载风雨路,新闻战线志犹坚。

      铁肩道义担道义,妙笔生花写世间。
      报道真相传民意,弘扬正气荡尘烟。

      风霜雨雪何曾惧,昼夜兼程不畏艰。
      正义之声扬四海,丹心一片照青天。

      向君致敬情难尽,新闻工作者永传。
      笔耕不辍为真理,华夏儿女共颂贤。

​      一一 今天,向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致敬!
  11月8日,秋风萧瑟,寒意渐浓,却阻挡不了新闻工作者心中的炽热。这一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鞋底的泥,肩头的霜,手里的笔,是他们永恒的印记。他们,一直在追寻真理,记录时代,守望正义。我的名字,是我的勋章;我的职业,是我的胆量。他们,始终在现场,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定格永恒。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演进。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份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报纸——《盖州市讯》。它的前身,是那份在革命烽火中诞生的《盖平报》,一份见证了盖平县(今盖州市)解放初期革命斗争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珍贵史料。

  《盖州市讯》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不仅刊登了新华社的重要消息,如《军事三人小组会议签订整军基本方案》,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国家层面的军事动态与战略部署;还收录了诸如《山东解放区军民猛力开展和平建设恢复生产交通等已获良好成果》的外地报道,展现了全国范围内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和平建设与生产的壮丽图景。而《归州村农会领导佃户实行减租运动》等本地新闻,则更加贴近民生,反映了盖平县在土地改革中的具体实践与成效,展现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

  这份报纸,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党的政策的宣传者、革命斗争的指导者。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党与人民群众,传递着党的声音,引导着人民前进的方向。在盖平县解放初期,它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扩大了党的影响,还直接指导了当地的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为盖平县的解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样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报纸,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一月十二日,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第一次解放盖平县,一个新的时代悄然开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县长罗长维找到了当地进步周刊《文风》的主编鲁琪,动员他加入革命队伍,共同筹办《盖平报》。在县委书记赵君哲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1946年2月16日,《盖平报》第一期终于面世,标志着中共盖平县委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机关报。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1958年9月2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视察营口盖平县时,应盖平县委之邀,亲自为《盖平县报》(后更名为《盖州市讯》)题写了报头,这不仅是对报纸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盖平县乃至整个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与期望。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这份报纸,那些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墨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它们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承载了一种精神,一种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回首往昔,我于2011年供职于《盖州市讯》,中共盖州市委的机关报。那时,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怀揣着对新闻的无限热爱与憧憬,踏入了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行业。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十四载春秋。从2018年8月起,《盖州市讯》报社合并入盖州市融媒体中心,我们迎来了新的篇章,但初心未改,使命犹存。


  2012年的那个夏天,我记忆犹新。8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肆虐了盖州大地。洪水肆虐,家园告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在那场抗洪救灾的战斗中,我作为一线记者,亲身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我见证了无数党员干部、武警官兵和志愿者们舍生忘死、奋力抗洪的英勇身姿;我记录了受灾群众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那些日子,我奔波在抗洪一线,用镜头定格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用笔触书写了抗洪英雄们的壮丽篇章。

  洪水退去后,盖州大地迎来了新的生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始了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我深知,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要传递力量,激发信心。于是,我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乡村振兴中默默耕耘的人们。我记录了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的场景,报道了他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举措,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也感受到了新闻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十四年的新闻记者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份职业的艰辛与荣耀。新闻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见解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它更要求我们勇于担当、敢于发声,为正义而战,为真理而呼。

  在这十四年里,我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奔波与忙碌。有时,我会为了一个新闻线索而四处奔波;有时,我会为了一个报道而彻夜难眠。但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所认可、所称赞时,所有的疲惫与辛苦都会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所从事的,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事业。我用笔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用镜头捕捉着社会的冷暖。我见证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也感受着人民的幸福与安康。

  在这十四年里,我也见证了新闻行业的巨大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们不仅要坚守传统媒体的阵地,更要积极拥抱新媒体的浪潮。我们学会了运用多种媒体形态进行报道和传播,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我们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品牌。这些变革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工作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十四年的新闻记者生涯,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我深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新闻嗅觉,更要具备一颗温暖而坚定的心。我们要用我们的笔触去传递正能量、去弘扬真善美;我们要用我们的镜头去记录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去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要始终坚守新闻的底线与原则,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势所屈服。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在这十四年里,我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谊与感动。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敬业奉献的同行们。他们有的年事已高却仍然坚守在新闻一线;有的年轻有为却甘愿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我也结识了许多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乡亲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着乡村的传奇。他们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我将继续用笔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我将继续用镜头捕捉着社会的冷暖与人民的幸福。我将继续为真理而战、为正义而呼、为人民的利益而发声。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新闻工作将会更加繁荣与发展;我们的新闻事业将会更加辉煌与灿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在这漫长的十四载岁月里,我用鞋底的泥、肩头的霜、手里的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闻篇章。我深知,这份职业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去追寻真理、记录时代、守望正义。因为我知道,我的名字是我的勋章;我的职业是我的胆量;而我脚下的路,则是无尽的新闻之路……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这份报纸,那些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墨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它们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承载了一种精神,一种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于学忠,男,汉族,辽宁盖州人。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版权协会员,盖州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现供职于盖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作。音乐代表作品《我们都是MACAO人》《爱的力量》《天使之光》《嵊州好风光》《望儿山上爱之眼》《盖州古城醉千年》《天辽地宁歌如潮》等。
  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散文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盖州往事》,番茄小说网签约作品小说作品集《盖州传》等。励志文学作品集《忠言逆耳》待出。编撰《千年遗韵安心归处是辰州》《古郡流芳盖州民间故事集》《古邑撷英天南海北盖州人》《盖州诗歌地图》等。部分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营口市政协文史馆永久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