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陈平原学术讲座追根溯源旁征博引
河南文艺评论
2024-11-26 19:36:05

编辑搜图

文:李盈洲 高升 谈玉鹏

11月25日,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河南大学文学院题为“图像叙事与低调启蒙——晚清画报三十年(1884-1913)”的学术讲座 追根溯源,旁征博引,开阔视野,好评如潮。讲座由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主持。

编辑搜图

讲座从为何以及如何读画报的问题谈起,说,报章、演说、学堂是明治维新中传播文明的三利器,这三者中报章的影响力最大且最易被研究界关注。在西方,尤其英美国家中,画报属出版业的重要门类,申报馆主美查为弥补晚清中国在此之空白,故创刊《点石斋画报》以启蒙民智——“本馆印行面报,非徒以笔墨供人玩好,盖寓果报于书画,借书画为劝惩;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画报的长处在于可供文化水平不高者阅读、补足文字叙述不清之处以及开通群治、振发精神。阅报栏、讲报人成为晚清启蒙的重要门类,画报中的广告也与启蒙思想意识联系起来,如“中国醒了”“女界钟声”实际上是药品、制袜机的广告宣传口号。

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中,陈平原强调“画报”的本质首先是“报”,新闻性应占据首位,图像只是其辅助手段。他说,石印术的引进对中国画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强调画报新闻性与图像叙事并重,以及技术进步对画报发展的推动作用。紧接着他以《点石斋画报》为例,介绍了该画报不仅展示了中西绘画技法的对比,更通过独特的办刊策略,生动传达信息,体现了图像叙事的创新。画报巧妙地将图像与新闻结合,使新闻内容更加直观易懂,增强了新闻的传播力和吸引力。画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满足民众对新闻故事的兴趣,实现了通俗易懂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叙事,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其次,就新闻业与石印技术,陈平原认为,一个技术手段的引进对书籍成本的降低、对某一种技术表达方式的改良起决定性作用,画画之所以变成画报,并从月刊转化为旬刊、周刊、日刊也与此有不可分裂的关系。通过石印技术,“点石斋石印书局”“宁、粤各商”等推动了晚清出版业大发展。他谈到,阅读晚清画报,最好兼及时事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从晚清画报中可以看得见一个时代的发展,但新闻色彩最为浓烈,最跌宕起伏,也最能吸引读者的,莫过于“战争叙事”。辛亥革命后,因记录中法战争而兴起的石印画报迅速衰落,画家的笔墨逐渐被摄影师的照相机所取代。

再次,就都市生活与西学东渐,陈平原谈到,受到经济条件、居民消费能力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晚清画报普遍集中于北上广等都市地区,少量分布在天津、成都、汕头等地,出版格局与西学东渐的脚步大致吻合。以《点石斋画报》中的赛马制胜插图、仕女过街图《图画日报》中上海邮局建筑图、女子学堂体育课图为例,论述了晚清是现代传媒和都市生活的产物,亦是晚清时期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印证、记录。

讲到新知、娱乐与改良群治这一话题时,陈平原重点讲述了晚清画报中的女学堂。画报用图像形式呈现社会变迁,讲述时事,在画报《厮役演说》中,体现了晚清最重要的改良群治的三种方式——女学堂、演说、读报,曾在《流动的风景与潜藏的欲望》一文中对女学生的服饰与社会风气的关系进行研究,《天津高等女学堂大演操》《女学堂演武》等画报则揭示出女学生出操、习武在当时成为一种流动的风景,且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的表达。

最后,陈平原谈到低调的启蒙与高调的革命。晚清画报以记录新闻、讲述故事、开通群智和传播文明为宗旨,但潘达微、高剑父等编绘的《时事画报》则不同。编绘者直接介入同盟会、暗杀团和黄花岗起义等现实政治,政治态度最为激进。而生存在天子脚下的《北京画报》却只表彰新学,不触犯时忌,还有可能“进呈御览”。从政治态度而言,上海、天津两地的画报处在中间,提倡改良群治,不主张暴力革命。因此,同为启蒙,有高调与低调之分。

编辑搜图

讲座互动环节,陈平原就如何将琐碎的图像、声音现象与宏观的文学思潮和社会变革相联系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陈平原提出,关注具体研究对象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经典的阅读和理论的应用,这样才能将这些琐细的研究材料串联起来,推进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其专著《“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中,“报刊研究的魅力与陷阱”一节,或可为此问题提供一些启发。

刘百陆高度赞美陈教授的分享,他说,讲座使我们对文学史中的画报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清晰了图像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刘百陆建议同学们以陈教授的这次讲座为起点,仔细研读的文章与专著,通过图像叙事推进文学研究、增进对近代百年历史的体味。

本次讲座是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系列讲座之一,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此前,已邀请多个艺术门类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创作体会,讲述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以及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

专家简介

陈平原: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王瑶学术著作奖、第四届思勉原创奖、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



监 审:赵慎珠

审 核:张骏

责 编:王雨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