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讲文化,别只盯着酒瓶——县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方法(八)
王洪涛数字化视点
2024-09-30 05:20:00

        消费品是用来消费的,不能只是用来扯文化的,满足不了消费功能,再讲文化也是废物,比如胶卷、磁带等很多早已被时光封存曾经的流行物品,现在再说也就只能是故事了;某种商品,不讲消费功能,大讲特讲文化,事实上就已经偏离了市场功能,说明经营观念上出了偏差。某著名白酒,因为畸形的需求推动,成了昂贵的奢侈品,一时间风头无俩,差不多已经具备了金融投资功能,如果方便鉴定真假,作为大面额钞票也很有可能;事实上它也成了很多贪腐分子的重要罪证之一,比如有的贪腐分子就有给自己收受的该酒分类排序,既方便享用,更方便随时盘存,享受财富的快感,反倒成为负面的典型,是它自己的“负文化”。

        能够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本身就是最好的商业价值和商品“文化”,能够让消费者知晓产品、了解产品、钟爱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文化,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根子在于产品自身,对于酒水来说,质量、口味、营养等等内在指标,才是吸引和稳定消费者选择意向的基础性因素。而有的酒厂搞文化,却只盯着酒瓶,讲福文化,就是“福禄寿喜”四老或者“文武财神”,把酒瓶做成人形、桃形、兽形,似乎非要让酒瓶“拟人化”,才能实现酒文化,这就走进了市场营销的误区,实际上是对中华传统酒文化的庸俗化。
       三十多年前,是各种白酒层出不穷的时代,光中原市场就有几十种酒,“张宝林”是其中的佼佼者,指的就是“张弓、宝丰、林河”三种白酒,在河南群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记忆;我生长的豫东地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酒厂,也有自己的品牌,“张弓”、“睢酒”、“林河”都在豫东,但是那个时候的河南白酒市场,包括豫西的“杜康”、“仰韶”、南阳的“赊店”等品牌,其实也不比“张宝林”差。酒是中国人待客宴席的必备之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标志,各种文艺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处处无不闪现着酒的身影;民间俗语中也有“无酒不成席”、“酒壮怂人胆”等各种文化表达,是塞北江南各地饭桌上的日常谈资。离开白酒,中国的宴席就少了很多兴味,然而酗酒误事,翻翻历史品品生活,也都有不少因为醉酒闹事甚至出了人命的事情发生。“小酒怡兴,大酒伤身”,讲酒文化,当然需要承继传统文化里优秀的部分,对于不健康的、不讲科学的东西,时移世易,还是要有所取舍,才能算得上现代人的现实态度。

         市场竞争是文化的竞争,销售手段的竞争,渠道效率的竞争,“好酒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商品都离不开销售手段的提升;反过来讲,片面的只讲销售,不顾及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满足,也是战略决策中舍本逐末的自杀行为。酒文化,讲故事之外,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王县长聊振兴”之打造数字孪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经验与观点,在顶端新闻搜索“王洪涛数字化视点”,共同打造民联网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平台。 #创作挑战赛六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