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50历史名人故事宣讲团海报
《河南50历史名人》课题
听世纪好声音,讲河南好故事,我是河南最美代言官。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为什么中原人杰地灵、天宝物华?为什么河南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听了《河南50历史名人故事》,你就会感受到作为河南人是多么的骄傲,真正做一个河南人是多么令人自豪!
我骄傲,我是河南人,我为河南代言!
▲医圣张仲景肖像
医 圣 张 仲 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生活在(约公元150~154年至约公元215~219年),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人。相传曾举孝廉(lian),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一位读书人,又在朝廷做官,从小就可以接触到许多典籍。他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què)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崇拜不亦。十岁时,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仲景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也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期间,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在南阳一带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段求学经历,让仲景掌握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知识,为以后成为医学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圣”张仲景像,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境内“医圣山”
有句俗话:“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之间相互攻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到处都是战乱。战争加上自然灾害,导致一种叫“伤寒”的疫病流行。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其状惨不忍睹。据《伤寒杂病论》序记载,不到十年时间,张仲景家族成员死于伤寒达七成之多。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立志发愤钻研医学,萌发学医救民的迫切愿望。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包括他本人在临床中的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主宰作用。使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是中医的“正治法”;而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就属于“反治法”。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就是张先师著名的“辨证论治”观点。这种理论的形成,确立了中医的又一重要支柱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医长盛不衰,至今仍能傲立于世界医林的“拿手绝活儿”,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疾病的性质,因人、因病、因证来选方用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也可以说,整部《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纠偏”之书,其中许多条文都是针对当时医生误治后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纠正性治疗的。同时,张仲景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运用的好,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经辨证”。书中的113首处方,都是颇具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人称作“经方”,运用得当常能顿起大病沉疴。这本书还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因此,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医圣”。
▲医圣张仲景雕塑
▲张仲景采药图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对参加科举考试很是看重。仲景承袭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参加考试中了“举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更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之说法,足见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何等重要。
▲医圣张仲景雕像
▲《医圣张仲景传》石雕
张仲景与饺子。张仲景在告老还乡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至,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回到家后,张仲景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俗称饺子,再用原汤将饺子煮熟。因为功效是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从此以后,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至今南阳乃至河南广大地区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医圣张仲景雕塑
“坐堂医生”由来。张仲景虽然身居长沙太守官位,却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临床实践。但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不能随便和民众接触。为了给老百姓治病,他煞费苦心想出了千古美谈的“大堂诊病”的办法。传说,张仲景选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衙门大开,张仲景坐在公堂上为民众诊治疾病。时间久了,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会聚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足见张仲景对百姓富有深切的同情心。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医生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通称“坐堂”,医生就叫“坐堂医生”。再后来,人们给药铺取名时,往往在名字后面附上一个“堂”字,象现在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济生堂”等,就是很生动的证明。
▲中国邮政定于2022年10月22日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邮票“坐堂行医”,画面表现了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开放公堂为百姓治病的场景。
▲中国邮政定于2022年10月22日发行《张仲景》特种邮票。邮票“撰书立著”,画面表现了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著书研医的生动场景,背景运用《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序》,突出主题。
张仲景从长沙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也知道自己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为了纪念张仲景的重大贡献,每年冬至,民间都会都包饺子过节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墓、张仲景祠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动物
▲张仲景墓
▲张仲景祠
▲医圣祠汉阙大门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医圣祠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博大雄浑,巍峨壮观。现在有关张仲景的事物,还有张仲景六味地黄丸。当地政府或民间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举行张仲景诞辰大型纪念活动,每年的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举行民俗祭祀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医圣张仲景铜像
▲2013年10月23日上午,仲景经方碑林奠基仪式在张仲景博物馆举行。
▲2021年3月1日医圣张仲景诞辰1871周年纪念活动
▲“张仲景大药房”成为大型连锁经营品牌企业
作者杨有仓,网名预言大使,老杨微播间,喜欢新闻,喜欢摄影,乐于写作,偶尔小雅于诗。《河南50历史名人》故事宣讲系列初次发布于2017年10月新浪博客《为新世纪代言的博客》,深受同学们好评。此次在《顶端新闻》平台发布的系列内容略作修改,视频版、语音版将陆续在腾讯视频、抖音以及今日头条等平台错时发布,欢迎大家关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在留言区提醒,立即予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