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白话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利而不害,为而弗争
郑风
2024-11-15 22:04:32

#原文(帛书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翻译

符合大道的话往往朴实无华,华美动听的话往往不符合大道;通晓大道的人往往不追求知识渊博,追求知识渊博的人往往不是通晓大道的人;践行大道的人往往不自我夸耀,自我夸耀的人往往不是践行大道的人。

得道的统治者往往不会保留,因为他知道:帮助别人,自己就拥有更多;给予别人,自己就得到更多;

天地大道,帮助万物而不伤害它们;人间大道,按照大道法则行事但不去争名夺利。


#解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信言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真实可信的话,而是符合大道的话。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篇”写到: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甫。所谓的“信”,就是可以印证的讯息,后来引申为相信和信任。在老子看来,真正的信言是揭示天地大道规律的话,即“其中有信”。

知者和善者也是类似的道理,不是普通的知者和善者,而是通晓大道的人和践行大道的人。

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也。

第三十八章: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

因此老子提出了“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三绝三弃价值观。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类似这样的观点在道德经中比比皆是,是“有和无”“得与失”的辩证法,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无积”代表没有保留,而不是通常理解的不去积累财富。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道德经一个通行的范式是先描写天地的规律,然后人类效法天地应该怎样做。这一章也是一样的结构,第八章“上善若水篇”描写水之道,第九章“天长地久篇”描写天地之道,第六十六章“百谷王篇”描写江海大道,就是这一章得出的结论“利而不害”;人效法天地,则是“为而不争”。

总结:

这一章的主旨是“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在有的版本中这一章是最后一章,也算整体的总结。

这一章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开篇的三个对比句上,人们往往会泛泛而谈,虽然也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背离了大道这个主旨,不符合老子的真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