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如金色的丝线,轻柔地穿梭在客厅的每个角落。孩子正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电视里精彩的动画,小手里还紧紧攥着心爱的玩具。妈妈走了过来,没有皱着眉头呵斥关掉电视,也没有强行拿走玩具,而是微笑着坐在孩子身边,温柔地说:“宝贝,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怎么样?
就像电视里的小英雄一样,完成一个小任务,然后我们可以吃一块你最喜欢的小蛋糕哦。” 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就像被点亮的星星,欢快地跳起来:“好呀!妈妈,是什么游戏?” 这温馨的画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而巧妙地改变说话方式,就是深入孩子心灵的一把神奇钥匙。
当我们想要孩子收拾杂乱的玩具时,传统的命令式话语可能是:“你赶紧把玩具收拾好,不然以后都不许玩了!” 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可能会不情愿地嘟囔着,行动也十分迟缓。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宝贝,玩具们玩累啦,它们好想回到自己的家休息呢。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好不好?” 孩子会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就像在帮助玩具完成心愿,他们会开开心心地收拾起来,甚至还会把玩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因为这种说话方式赋予了简单的收拾行为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符合孩子天真烂漫的思维方式。
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少家长常说:“你怎么还不去学习?就知道玩,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多努力。” 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压力,同时还可能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然而,如果我们这样说:“宝贝,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发现什么好玩的知识呀?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一下哦,就像探险家发现宝藏一样。” 或者 “你上次在学习上完成得特别棒,今天我们再来挑战一个新的小目标怎么样?妈妈相信你可以的。” 这种充满鼓励和趣味引导的话语,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冒险,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当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习惯大声斥责:“你怎么又做错了?你就不能小心点吗?” 这样的表达方式只会让孩子陷入恐惧和自责中,而不能真正认识到错误。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说:“宝贝,这次有点小失误呢,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样下次就能做得更好啦。就像你搭积木的时候,有时候也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对不对?” 这种温和、引导式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他们会更愿意和家长一起分析错误,从中吸取教训。而且,通过类比孩子熟悉的场景,比如搭积木,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错误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一部分,只要改进就好。
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时,说话方式的改变也至关重要。比如,想让孩子养成早起的习惯,如果只是说:“每天都要早起,不能睡懒觉,这是规定。” 孩子可能会对早起充满厌恶。但要是说:“宝贝,早晨的阳光里藏着好多小秘密呢,小鸟会唱特别好听的歌,花儿也在悄悄绽放。我们早点起来,去看看这些有趣的小秘密好不好?” 这样充满诗意和诱惑的话语,会让孩子对早起充满期待。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清晨的美好,而不是把早起当作一种负担。
与孩子沟通,其实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放下成人那种严肃、刻板的说话模式,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用充满想象、趣味、鼓励和爱的话语,取代命令、指责和唠叨。当我们这样做时,就会发现孩子不再是那个需要我们反复催促、强制要求的对象,而是会积极主动、满心欢喜地配合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和我们一起快乐前行。这不仅能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更能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乐趣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与温暖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