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丨诗韵悠悠 文脉相传——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见闻
大河网
2024-11-22 07:19:11

11月20日,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行。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祁道鹏

  初冬,在这微寒的时节,郑州迎来了一场充满诗意的“相会”。

  11月20日,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上,来自全国诗词领域的文化名人、学者嘉宾和业界代表齐聚一堂,纵论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传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河南是诗歌的厚土。

  中原诗意在,文脉贯古今。自《诗经》始,3000年的诗韵,犹如璀璨星河,绵延不绝。作为“天地之中”的郑州,《诗经·郑风》于此吟唱,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彪炳千古的文坛巨匠,或出生,或游历,或寓居,留下众多不朽诗篇。

  “厚重河南,是诗歌的故乡。郑州也是中国诗歌的高地,在这里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我的感受就是回了老家。”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感言。

  一到郑州,诗意就来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一登台,口占一绝:“谁将诗意写春秋,画角声中到郑州。工部文章留白笔,一篇锦瑟在心头。”

  主旨发言中,郦波带领大家走进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三个“郑州人”的诗与人生,“诗的国,诗的魂,诗词是每个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诗意长存,此心光明。”

  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诗词是最葳蕤芬芳的一枝。什么是好诗词?“应具备时代底色和时代印记,在不断守正创新中发挥和拓展服务功能,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如是认为。

  在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看来,中华经典诗词具有丰富思想、美好情愫、绚丽姿态和深沉情感,滋润人心、激荡力量,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诗歌是沉浸在中国人血脉里的一股暖流。”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杨景龙说,古今贯通,中华诗歌一脉相承。

  经典咏流传,诗词赋新声。如何做好“诗词中的城市书写”,如何让古诗词活在当下?

  曾写过《中原诗旅》的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士祥有了新计划:“《美丽中国——唐诗中的绿水青山》一书明年就会出版,该书通过多方位、多维度,把诗意河南、诗意郑州以更多可视可感化的形式呈现,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

  生活在郑州,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耿占春收获了更多诗情画意,“人和自然在城市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诗意抒怀和栖居。”

  推动中华经典诗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的诗意表达和文化景观也在不断滋长和铺展。

  虽然第一次来郑州,古诗词交流平台“西窗烛”创始人瞿章才感觉与郑州的缘分早已注定。

  “‘西窗烛’APP的名称来源就是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瞿章才说,“我们运用AI技术,打造古代诗人、古代书画家等智能体,让用户可以和喜爱的诗人、角色进行交流对话,建立现代和传统之间的桥梁。”

  演艺项目制作人姚朔的老家在河南郏县,三苏园的所在地,苏东坡音乐诗剧《人生的盛宴》便是其杰作。“音乐诗剧以诗为魂、以戏为骨、以乐为韵,让观众沉浸式感知苏东坡的一生,让更多人认识河南、了解河南。”他说。

  《知否知否》《无华》《如翡》《熹微》等,这些饱含古典韵味的爆红词曲都出自作词人张靖怡。“诗乐本身就是不分家的,运用和借鉴古诗词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其实已不自觉地完成了一种使命,那些经典诗词正在被听见、被探讨、被人熟知。”

  诗词文化的时代魅力,正在每一分努力、每一步创新中激发和彰显。

  郦波说:“诗词撑起了家国的维度、灵魂的维度。”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也坦言:“一个人如果在诗词中浸泡久了,生命将赋予更多力量和色彩。”

  诗书继世、诗颂风雅、诗乐融合、诗教育人。此“中”有诗意,文脉赓续传;文化绽光辉,厚土焕生机。

  新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

  洛阳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唐·李白

  济源

  济源三临泛,

  王屋一登攀。

  ——唐·白居易

  平顶山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宋·梅尧臣

  开封

  琪树明霞五凤楼,

  夷门自古帝王州。

  ——金·李汾

  安阳

  洹水安阳名不虚,

  三千年前是帝都。

  ——郭沫若

编辑: 赵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