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武汉珞珈山。31岁的恽代英停在一座坟墓前,他是来凭吊发妻沈葆秀的,她已故去八年。与以往的形只影单不同,这次,他的身边多了一位青年女子。
在坟墓前,他向女子开口求婚:“你愿不愿意与我结成革命伴侣?”
这名女子不是别人,她就是沈葆秀的四妹沈葆英。
01
1915年秋天,银杏满树鎏金时,遵从父母之命,20岁的恽代英迎娶旧式闺秀沈葆秀。
父辈同为武昌府的幕僚,可谓门当户对。然而,恽代英却面无喜色,一身长衫素服,足以表明他的态度——
自幼饱读诗书,在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中成长,对于包办婚姻,他自然是抗拒的。
不过,他也深知,这不是妻子的错。新婚之夜,他坦诚地对她说:“结婚说到底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美满与否,还是取决于我们两个人……”
他希望彼此先增进了解,有了感情,再谈其它。连续两个晚上,他只和她谈心,既谈自己的书生品性,也谈对男女平等的主张,谈完便转身去了书房。
独守空房,沈葆秀的心里满是委屈和难过。婚后第三天,回门时,她忍不住向母亲哭诉。
母亲建议她:“我看代英是个有才华有志向的青年,他是读书人,你不妨写封信给他。”
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沈葆秀通过书信和恽代英交流。
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她在私塾老师的指点下粗通文墨,这让恽代英既意外又惊喜。在回信中,他鼓励妻子要多读书。
随着尺素传情,他们亲密起来。心情好转后,恽代英投身新文化运动,他创办的互助社,成为武汉第一个进步学生社团。
既学识渊博,又胆识过人,恽代英是如此出色,以致沈葆秀经常担心他会娶妾。有时她会盘问他:“要是我死了,你会不会再娶?”
每当这时,恽代英的回答总是很坚定:“誓不再娶!”
谁也没有料到,一言竟成谶语。
结婚两年后,沈葆秀有了身孕。怀胎十月,诸多辛苦。知道恽代英睡眠有定时,为了不打扰他,辗转难眠时,她就默默下床,自己料理一切。
第二年春天,他们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然而,灾祸却不期而至。生产时,沈葆秀出现难产,接连熬了三天三夜,她大口吐血,危在旦夕,孩子还是不肯落地。
就在恽代英迟疑着要不要请西医时,接生婆已经用上了土办法。孩子生出来了,可是,沈葆秀陷入了昏迷,西医到来时,已回天乏术。
呼喊着她的名字,恽代英悲痛欲绝。跪倒在岳父面前,他失声痛哭:“是我误了葆秀……”
尽管岳父一再安慰“是葆秀无福”,但恽代英还是立下誓言:“没有了葆秀,我今生今世永不再娶!”
02
为了纪念沈葆秀,恽代英为孩子取名“秀生”。在妻子的灵前,他挂上了亲自撰写的挽联:
“念汝端肃聪明,豪爽似男儿,婉柔似仕女。好诗书,通情理,志道德,原谓将来,黾勉同心,用全力造福社会,造福家庭。岂意汝如许年华,竟因这一块肉,舍子而去。
自此丁零寂寞,承欢失贤助,治内失良妻。思往事,睹旧容,抚遗婴,只看目前,张皇万状,更无法处置丧礼,处置庶务。回忆此三载姻缘,难禁我万行泪,怆然以悲。”
每一个字,都含悲带泪,令人动容。可是命运还是不肯放过恽代英,几天后,孩子也夭折了。
悔恨交加中,恽代英将哀思寄托于书信。在悼亡信中,他回忆往昔恩爱,悲叹“姻缘如是之短,令人思之不服”。
每隔一阵,他就会去坟前凭吊,决心守身如玉,“心如古井不波,必不负卿”。
这番深情,虽让人感动,可也令家人不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为男子不必如此”,对亲友的轮番劝告,恽代英的回答掷地有声:
“女子丧夫,须守寡终身;男子丧妻,就可以转眼即忘之,而另结新欢?这是何等的不平等,何等的罪过!”
为表明心意,他给自己取号为“永鳏痴郎”,并刻了一枚图章随身携带,上书:“葆秀忠仆”。
1918年7月,恽代英从武汉中华大学毕业,留校任附中教务主任。教学之余,他经常到沈家,为沈葆秀的弟妹们补习功课,替沈葆秀照顾父母。
不久,五四的风吹来,他组织学生运动,创办杂志,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在他的影响下,沈家弟妹们也接受了进步思想。当恽代英慷慨激昂地痛批军警镇压学生的暴行时,四妹沈葆英的眼里充满崇拜。
1921年,沈葆英考入湖北女子师范学校,恽代英也辗转多地,以非凡的雄辩才能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
别后几年,他们靠书信联系。恽代英关心沈葆英的成长,经常将自己主编的《中国青年》寄给她。
姐夫的信,让沈葆英深受鼓舞,当学校组织进步活动时,她主动报名前往工厂,鼓励工人起来斗争。1925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前行路上,恽代英无疑是指路明灯。听闻他领导五卅运动,到黄埔军校任教,英名不断远扬时,仰慕不知不觉中变成爱慕。
等沈葆英觉醒时,一份情已根深蒂固。只是,这是一份特殊的感情,她只能埋在心底,默默守望。
纯真的爱,不需语言便能同频共振,看着昔日的小妹追随自己走上革命道路,恽代英非常欣慰。
多年来,他坚守誓言,拒绝谈论感情。然而,当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急需一个伴侣做帮手时,他想到了沈葆英。
1926年秋天,恽代英回到武昌任职。有一天,他应邀到省立第一小学演讲,而沈葆英就坐在台下。当时,她正在这所学校任教。
演讲结束后,恽代英约沈葆英一起去沈葆秀的坟头看看。站在墓前,他诚恳地对亡妻倾诉:
“我以前说要为你终生守义。但是今天,我已经不属于我自己了。我是个无产阶级战士,肩负着解放全国劳苦大众的庄严任务,这条路万分艰险,我需要亲密战友,与其一起携手共进……”
他的话,沈葆英听懂了。当他问“你是否愿意和我并肩战斗”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03
1927年初,32岁的恽代英和22岁的沈葆英结为伉俪。
这年四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恽代英告别妻子,辗转南昌、广州,领导起义,起义失败后又撤到香港。
不久,在组织安排下,沈葆英赴港团聚。恽代英编辑《红旗》杂志,她就帮助他整理资料;他秘密主持会议,她就负责看守望风。
有一次遇到搜查,恽代英三天没有消息,沈葆英担忧不已。后来,他安慰她:“革命是免不了风险,免不了牺牲的,要经得住考验。”
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从香港到上海,他们相扶相携,风雨与共。
1928年底,儿子恽希仲出生。可是,为了革命理想,恽代英顾不得享受天伦之乐,为领导工人运动呕心沥血。而那时,国民党正重金悬赏缉拿他。
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对沈葆英说:“要摧毁蒋介石制造的人间地狱,我不入狱谁入狱?血不会白流!”
意料之中,噩耗来了。那天,恽代英扮成工人,带着一包宣传单前往工厂,就在他等待接头时,突然被逮捕。
在狱中,他自毁面容,隐瞒身份,可就在营救即将成功时,他却被叛徒出卖了。威逼利诱无济于事,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枪决。
沈葆英备好的新衣,恽代英没有机会穿了,1931年,他慷慨就义,年仅36岁。
临刑前,他在牢房的墙上留下两行工整的小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牺牲后,沈葆英悲痛欲绝。从晕厥中醒来,丈夫的遗言又响在耳边:“无论多么艰难,不要亏待了孩子。”
为了保护这唯一的骨血,她隐姓埋名东躲西藏,不幸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无奈中,沈葆英把孩子托付给家人,她则继续着恽代英未竟的事业,后来在周恩来安排下到达延安。直到1943年,母子俩才终于团聚。
“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衰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尽管失去了恽代英,但他的话语,他的遗诗,一直激励着沈葆英。
新中国成立后,牢记着他教导的“安贫乐道”,她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
像他当年为二姐守义一样,她也没有开启新的感情,天涯孤坐,海角独行,任时光流逝,白发迎霜。
1982年,恽代英遇害五十年后,沈葆英来到丈夫的牺牲地南京。峥嵘岁月又扑面而来。她不禁泪湿衣襟。
1989年,沈葆英在北京病逝。这一生,爱就是她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