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在黄河岸边的城市三门峡,七千年前的仰韶彩陶在这里点亮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千年雄关函谷关见证着古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向“绿”蝶变,“三门”如何涌出创新潮?
11月4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相锋从产业、科研、区位优势、生态、文旅五个方面作出回答。
产业丨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
产业体系的完善在三门峡如何体现?徐相锋举例介绍道:
黄金产业形成了“采选—冶炼—精炼—加工—交易”的全产业链,产量连续40年居全国第二;
铝产业形成了“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宝武铝业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航天航空等领域,部分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全市铜箔产量达到7.8万吨,居国内第一,高纯锗、高纯镓、高纯砷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27%和30%,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宝鑫电子、骏通车辆、中车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入了产业链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坚定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徐相锋称,三门峡要全力培育“8+6”产业集群,推动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
科研丨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
“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较五年前增长139%,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2%,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徐相锋表示,三门峡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引擎”,先后柔性引进院士57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1个、高层次人才740名、实施人才项目240个,能源与环境(三门峡)国际联合实验室、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永久落户,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转型”的良好态势。
区位优势丨形成铁路、公路“双十字”的交通格局
三门峡位于郑州、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每天过境高铁可直达124个地级市,形成了铁路、公路“双十字”,客运、货运“双中心”和向东、向南“双出海”的大交通格局。
“我们依托陇海铁路、浩吉铁路两大干线铁路交会优势,谋划实施了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豫西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徐相锋表示,三门峡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进口铜精矿属地检、三门峡自贸联动创新区顺利获批,整体通关时长缩减85%以上;三门峡至青岛出口“五定”班列常态化运行,可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40%以上,加之铜精矿“保税混矿”业务试点、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稳步建设。
如今的三门峡,正逐步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迈进。
生态丨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全市优良天数、PM2.5、PM10、断面水质达标率等主要指标连续5年均居全省前列;2023年获省空气质量生态奖补资金3321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
如何让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徐相锋介绍道,三门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实施了18条黄河支流综合治理、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万亩矿山生态修复、亿吨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
其中,已建成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不但守护了黄河安澜,还将沿线的43个景区、300多个村庄、百万亩高标准农田串联起来,成为沿黄乡村振兴、观光旅游、生态康养、文化研学、体育赛事的主轴线;面对矿山生态整治这场硬仗先后开展“春霖”“清源”等专项行动,累计完成矿山治理12.45万亩,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文旅丨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如何打造旅游品牌?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三门峡步稳蹄疾。
目前,三门峡高标准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与此同时,三门峡还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先后推出“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花开中国·文明溯源之旅”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将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等有机串联起来。
“目前,白天鹅正陆续飞临我市栖息越冬,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到三门峡览黄河、观天鹅、泡温泉、赏民俗、品小吃,共赴一场生态之约、文化之旅。”徐相锋说。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