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张亚飞:何必归乡的东坡先生【第七届“铁荷杯”文学大赛征文】
新文学青年
2024-11-03 20:49:42


1350     主        编:安建功

执行主编:李天赐

第七届“铁荷杯”文学大赛征文


元丰三年某月某日,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倚在长江边上一个破旧水驿的木窗旁,若有所思地看着其下滔滔江水,提笔写下一段文字: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此时的苏轼或许没有想到,这篇聊以自慰的札记竟一语成谶。此后,苏轼再也无缘归乡,直至最终归葬郏县。


图片


郏县,北宋时称郏城县,隶属汝州。苏氏昆仲与此地颇有渊源。二十岁左右进京赶考和后来两次返乡服丧途中,两人应该多次途经此地。二十多年后,在黄州城外东坡上躬耕的苏轼,被神宗皇帝下诏量移国都附近的汝州。元祐时期,变法派卷土重来、反攻倒算,将官居参知政事的苏辙清出中枢,到汝州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知州。建中靖国元年新皇登基,已经流落荒岛的苏轼蒙恩遇赦,得以返回中土。由于年事已高且舟马劳顿,在途经江苏一带时身染疾病,最后病逝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留下遗言: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轼遗言中的归葬地,即是位于嵩山南麓的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


图片


除了看中此间山水外,苏轼葬郏还有其他现实的考量。首先,苏轼生活的时代,虽然距离李白写下《蜀道难》已经将近三百年,但出入川之路并不好走多少,沿途不仅要翻越无数崇山峻岭,还要横渡不少大江急流。在主要依靠步行舟载的时代,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自母亲程夫人和老父苏辙辞世后,苏家已经迁出蜀中,家乡已经成为一种寄托情感的价值符号。最后,晚年的苏轼经济状况应该较为窘困,家中并没有多少积蓄,千里扶柩还乡不仅山高路远,而且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恰好苏辙在此地为官期间,曾经买田置地。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家将坟茔选在了郏县。


图片


世事一场大梦。苏轼首次出蜀还是宋仁宗嘉佑元年,老苏携二子离开家乡眉山,赴京都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场大考,造就了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苏家兄弟双双高中,一时间名动京华。翌年,两位青年才俊又参加了朝廷为选拔特别优秀人才而设置、难度系数极高的制科考试,兄弟二人又同时高中。特别是苏轼被列入第三等,成为宋朝开国百年以来的第一名。按理说,在重视文治的宋朝,有了这样高的起点,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了吧。然而,命运似乎给苏轼开了个玩笑。


图片


曾看到网友整理的一幅东坡先生宦迹图,当真是兜兜转转、颠沛流离。北宋的疆域不大,东到山东登州,西至陕西凤翔,北抵边地定州,南达孤岛海南,还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都留下了苏轼或迁或贬的宦迹。这样频繁的调动,除了朝廷关于地方官任满三年即走的规定外,很大程度上与苏轼本人的立场、个性、言行等有关。所谓性格即命运,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苏轼总能保持一种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在黄州做农夫时,被一场雨淋了个透身凉,他却淡定从容地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被放逐惠州时,他饱览岭外美景,快活地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沦落荒岛海南,他依然不失达观地给友人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这种宦海沉浮、辗转颠沛的生活,没有让苏轼变得疲惫、麻木、退缩,反而磨砺了他的性情、丰富了他的心灵、完善了他的人格。


图片


在传统社会中,“安土重迁”“告老还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等皆是人生的常态。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总有那根叫家的绳子在牵引着。我想,苏轼没有选择叶落归根,除了现实因素的考量外,也是他旷达超然人生观的流露和体现。这在他的一篇札记中可见一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是啊,天地九州都在大海中,谁不是生来就在岛中呢?如此这般,有何处不可安居,又有何处不能长眠?


图片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喜爱东坡、纪念东坡,除了对他在诗词书画方面极高造诣的倾慕外,更多的是对他人格品性的景仰与赞赏。在穷达多变的人生际遇中,他真正践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儒家精神。而且,愈是在艰难困厄遭遇中,其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愈能温暖照亮周围的人。这样的人,骨子中就有一种四海为家的气质情怀;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赢得人们的喜爱。


图片


郏县三苏坟侧门有一副对联:“凭胸中万卷、笔底千言,畅写诗文词赋;赏汝水春风、眉山秋月,笑谈荣辱浮沉”。从四川眉山走来的苏轼,犹如惊鸿一瞥,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后,静静地长眠于此。一代文豪埋骨此地,也为郏县、为鹰城增添了一处厚重的文化坐标。


作者简介

张亚飞,就职于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文学爱好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