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成名之作《瓦尔登湖》,在我的案头摆放了多年,亲临瓦尔登湖却在我梦想之外。没想到来波士顿疗养之余,驱车30分钟来到城外康科德市附近的一片树林中的低洼处,便与它谋面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就是一汪一眼望到边的小水泊,自然、澄澈、宁静。很小,小得玲珑剔透,波澜不惊、平水清澈,沙石分明,如一枚不太规则的镜子;镜面了无纤尘:“如果有任何不洁落在它面上,马上就会沉淀。太阳的雾意的刷子常在拂拭它,这是水的拭尘布。呵气在上,也留不下形迹,成了云,它就从水面飘浮到高高的空中,却又立刻把它反映在它的胸怀中了”。好静,静得恬淡而有些神秘,很像我国疆北的喀纳斯湖,更像是一位未涉尘世的羞涩少女,岸边的绿树红叶就是装饰在颈上的斑烂丝巾。真美,美得让人望上一眼便不可忘却,周围树木四季的斑斓都映在这面明镜里。湖水“用石子镶边。秋水长天,不需要一个篱笆。民族来了,去了,都不能玷污它”。望着这清净和澄澈的水面,整个身心渐渐的沉静下来,变得清爽而泰然。
无疑,这小小的一洼碧水,曾是梭罗创作的灵感源泉,它又凭借着梭罗的《瓦尔登湖》而名扬天下。
亨利·戴维·梭罗曾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他强烈反对当时充满社会各个角落的“拜金思潮”,不愿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也不愿意被世俗所束缚,正如他说的:世俗的规矩,从来只能束缚住愿意被束缚的人”。于是,他在大学毕业三年后的1845年—1847年,带着一柄斧头,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孤身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搭起了小木屋,开荒种地,阅读写作,开始了两年多的独居生活。随后,他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出版后风靡全球,他由此被整个世界铭记。
我得到《瓦尔登湖》,是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秘密赠与的。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人心浮躁,学校的图书馆和藏书一并被破了“四旧”,没有什么书可读,更没有多少人在意读书。而书生气十足的我得到它如获至宝,从此让它填满了那段特别时期的所有课余。阅读那些自然朴实而优美的文字,即为字里行间闪烁着的四季美景所陶醉,也为作者的心路历程所触动。他到瓦尔登湖来,既不是消极地避世,也不是与世无争的“隐退”,则是对重塑自我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入思考,更是对社会改良的积极探索。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读着这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迷茫地展望自己今后未知的生活,多么渴望如同作者那样,去追寻自己可把握的生活,得到一个理想的人生⋯⋯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我直觉得这大概属于"奢望"。
时光荏苒,沿着时间的方向,随着时代巨变的潮流,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所幸崭新的时代在我们一代铺展开一路的风景,我一边翻山越岭,一边采撷花朵,风雨果实兼得,不觉间便到了古稀之年。在身轻心静、颐养天年之时,无意中邂逅了这片沉积心底的世外净地,感受了它的安静、澄澈而富有生命力。回望变得遥远的记忆里,那些被我红笔划过的句子,愈觉出它们在我长途跋涉中曾赋予的力量!金石之声在耳,清波微澜濯心,我尚属这片山水的一个曾受益的过客。
我静静地立在湖边,凝视湖水中自己的倒影,仿佛照见了内心深处的那片瓦尔登湖:回归自然,简单生活,敬畏生命。不为浮华所累,不被世俗所缚,努力的在精神和物质上“断舍离”,给有限的余生留有一个空闲的余裕,从容不迫地过好每一天。以至当人生大戏临近落幕时分,回望过往无愧,细察当下心安,希望看到的,则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的。
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若今生如此,便无愧今生。
2023.10.20于波士顿瓦尓登湖
作者简介
桑新华
(笔名:叶子青青)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第七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
先后出版《天门听风》、《与泰山对视》、《发现旅行》等十多部散文集;《记忆一京鲁明清古民居》、《山东野生鸟类》、《天下祥鹤一世界十五种鹤类》、《花间一壶酒》等摄影集,以及诗词集《月与灯》。
其中《与泰山对视》荣获2002年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天门听风》荣获2002年首届齐鲁文学奖,《记忆—京鲁明清古民居》荣获山东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山东野生鸟类》荣获第六届泰山文艺奖摄影类一等奖。
编发:泰安市摄影家协会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