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涛
贺兰山的九月,风里裹着沙枣的甜香。暮色漫过山坡时,王阿婆总爱坐在枸杞园的老榆树下,看夕阳把串串红果染成琥珀色。那些缀满枝头的果实,像被岁月熬煮过的朱砂,在风中轻轻摇晃,将她眼角的皱纹都映得发亮。这片园子是王家三代人用汗水浇灌的心血,更是山里人守护传统、坚守本心的见证。晓梅,是阿婆最疼爱的孙女,刚从美院毕业,带着摄像机回到家乡,誓要守护这片红果天地。
枸杞树生得极有风骨。主干扭曲盘旋,树皮皲裂如龟甲,记录着西北大地的寒暑更迭。枝条柔软却倔强地向外舒展,带着细小的尖刺,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生存的智慧。卵形的叶片青翠欲滴,边缘微微卷起,像是为红宝石果实撑起的翡翠托盘。最动人的当属那累累红果,从青绿渐变为橙红,最终凝成深沉的绛紫色,恰似被时光淬炼过的赤子丹心。每一颗果实都饱满圆润,表皮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轻轻咬破,酸甜的汁水在舌尖绽放,回甘悠长。
晾晒枸杞的竹匾是山里人最朴实的匠心。清晨,晓梅和阿婆将新采的果实均匀铺在竹匾上,让它们尽情沐浴阳光。正午时分,必须顶着烈日逐匾翻动,确保每颗果实都能均匀脱水。阿婆常说:"晾晒枸杞急不得,就像做人,得守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晒干的枸杞暗红透亮,果肉紧实,抓一把在掌心,仿佛握着一把温暖的星火。这种传统的晾晒法,虽比机器烘干耗时费力,却完整保留了枸杞的天然风味与药用价值。
在红果村的古老传说里,枸杞是济世救人的神果。相传很久以前,贺兰山一带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一位云游至此的赤脚仙人悲悯众生,他摘下腰间的红色玉佩,抛向荒山。玉佩落地之处,瞬间长出漫山遍野的枸杞树。仙人告诉村民,用枸杞果实熬汤饮用,可驱邪除病。村民们依言而行,果然战胜了瘟疫。从此,枸杞便被奉为"救命果",每逢灾年,人们都会在枸杞树下焚香祈愿。这个故事代代相传,让枸杞不仅是滋补圣品,更成为了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精神象征。
文人墨客也为枸杞留下诸多诗篇。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道:"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生动描绘了枸杞生长的清幽环境与果实的艳丽色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枸杞的忠实拥趸,他在《小圃五咏·枸杞》中赞道:"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足见对枸杞的喜爱之情。这些诗词,为枸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在红果村,枸杞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图腾。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们会在枸杞树下举行祈福仪式,孩童们将写满心愿的红丝带系在枝头,老人们则讲述着"枸杞救命"的古老故事。祠堂里供奉的仙人像旁,常年摆放着用枸杞熬制的汤药,供路人免费饮用。这些习俗代代相传,让枸杞不仅是滋补圣品,更成为了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精神象征。
晓梅从美院带回的摄像机,镜头里装满了枸杞与红果村的故事。她拍摄阿婆用祖传的陶罐熬制枸杞膏,记录村里姑娘用枸杞染布制作嫁衣,更拍下了野生枸杞林被疯狂采挖的惨烈画面。那些断裂的枝桠、裸露的根系,像一道道伤口刺痛着她的心。"奶奶,我们得做点什么。"晓梅把拍摄的视频给阿婆看时,老人沉默许久,只说了句:"守住本心,自有办法。"
晓梅发起的"红珠守护计划"别出心裁。她将野生枸杞的生长过程制作成互动H5,让网友通过手机就能观察幼苗破土、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设计的"枸杞盲盒"里,除了精选的干果,还附赠手绘的《枸杞经》,用漫画形式讲述种植技艺与文化传说;甚至把废弃的枸杞枝条编成灯罩,将晾晒的果实排列成贺兰山剪影,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这些充满创意的守护方式,让红果村的枸杞走出深山,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份坚守的意义。
面对保健品公司开出的天价收购条件,晓梅带着村民在枸杞园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老照片记录着父辈们在饥荒年代靠枸杞果充饥的岁月,手绘的《枸杞十德图》诠释着这种植物蕴含的品格——耐贫瘠而不屈,经霜雪而愈红,赠甘甜于众生,守初心于天地。阿婆站在展览中央,捧着一碗亲手熬制的枸杞茶说:"这茶汤里泡的,不只是红果,更是咱们山里人的骨气。"
如今的红果村,枸杞园变成了文化长廊。晓梅和村民们在围墙上绘制巨幅壁画,讲述着仙人赠果、百姓护树的传说;废弃的窑洞改造成枸杞文化馆,展示着从采摘到制作的传统工艺;每棵枸杞树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扫码就能听到它的生长故事。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能体验采摘的乐趣,更能触摸到这份传承千年的匠心与坚守。
清晨,晓梅架起摄像机,准备记录新一天的故事。阿婆戴着老花镜,正在教孩子们辨认不同品种的枸杞。"这是老麻叶,虽然产量低,但药效最好;这是新品种,果子大却少了几分韵味..."老人的声音和着晚风,飘向远方。镜头里,串串红果在夕阳下闪烁,像无数跳动的赤子之心,照亮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照亮了守护传统、坚守本心的未来之路。
枸杞的红,是历经风霜后的赤诚;人的坚守,是岁月沉淀后的纯粹。当我们守护枸杞,实则是在守护一种精神——像枸杞树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平凡中孕育非凡,在坚守中成就永恒。这份赤子丹心,比红果更鲜艳,比岁月更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