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平顶山市宝丰县:用泥巴演绎脊兽制作的绝活
大河报·豫视频
2024-10-23 17:18:12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红勋 朱长振 通讯员 郭明远 杨士奎

“这是兽头,这是海马,这是鲫鱼,这是鸽子……”10月22日,在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庄镇陆庄村张付龙宅院里,张付龙指着古朴典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脊兽,如数家珍地说。

今年60岁的张付龙,出生于传统建筑脊兽捏塑、烧制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技艺,是脊兽捏塑、烧制第十代传承人。四十多年来,张付龙坚守在这个行当上,勤而不辍,创新发展,成了当地有名的“捏兽”匠人。2022年,张付龙的传统建筑脊兽烧制技艺(宝丰县传统民居脊兽制作技艺)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张付龙工作室,一件件带着泥土味儿的龙凤脊(滚龙脊、龙脊)、花脊(牡丹花脊、麒麟送子、鲤鱼闹莲、葵花花脊、莲花花脊)、螭吻类(龙头凤尾、张嘴兽、抿嘴兽)等映入笔者眼帘。在其室内一角,还没有完工的脊兽旁摆放着刀具、麻刷子、画棍等。

张付龙说,脊兽是古建筑屋脊上置放的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脊兽捏塑和烧制既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脊兽,从选土到和泥、制坯、捏塑、刻画、烧窑、出窑,需要20多道工序,才能把土制成活灵活现的脊兽。

捏塑脊兽的基础工作是“选土”、和泥。“选土”时,要严格挑选黏性强、酸碱度适中、优质的黑土和黄土作为原料。若土的碱性过大,捏制时会对手臂侵蚀,且影响脊兽烧制的质量;土选好后,要对土晾晒、去杂质、碾压等,把像“面粉”一样的细土倒进容器浸泡24个小时后,再把上面漂浮的杂质用舀子撇出,最上面薄薄的一层劣质泥土去掉;“和泥”时,把泥土从容器里挖出,掺入碎麻、棉絮,像和面一样对泥土进行夯砸、翻堆,把泥和成粘稠的捻子泥,堆成堆,用薄塑料布严实地裹起来,放置三天后,才能随用随取。

在制坯、捏塑、刻画时,先从泥堆中挖出湿泥,做两个与实物脊兽稍大、1.5公分厚的泥板,把事先制好的脊兽模样拓在泥板上,用刀具割出脊兽的轮廓和泥板条,把泥板样和泥板条置于20℃温度室内通风处;晾约一天后,把两个泥板样翻起,扣到一起,用泥板条进行“焊接”,做出脊兽的“雏形”;尔后,在制成的坯体上“贴泥”,即把泥做成鱼鳞、牙齿、胡须、眼眶等,黏贴到坯体上,削去多余的泥,凸出脊兽的躯体,用刀具和画棍等,精雕细刻出纹理细节,把勾画好的脊兽从制作架上取下来,放置在室内,通风晾干;然后,把定型后的脊兽装入土窑,经过30小时左右烧制,再洇窑、出窑,一件件精美脊兽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手工艺高度重视,古建筑修复、仿古建筑、园林景观的增多,脊兽捏塑烧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市场上小型海马、鲤鱼、鸽子每只售价60元左右,中型吻兽每只售价300元左右,大型吻兽每只售价1000元左右。这些年,张付龙捏塑烧制的脊兽畅销周边县市,供不应求。他的儿子张自豪也跟着他掌握了该传统技艺。捏塑烧制脊兽使张付龙一家走上了幸福生活。

“下一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将本着做好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在规模上不断壮大,把这一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张付龙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 孟蝶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