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七日
1994年,先生应妙湛法师敦请,主持厦门南普陀寺“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课程,成为至今仍影响广泛、深远的“南禅七日”。
先生墨宝
浙江义乌
东土维摩禅双林大士
傅善慧大师祖庭
南怀瑾 拜书
2003年初春,应义乌双林律苑住持体悟尼法师、宏忍尼法师等邀请,先生亲往浙江义乌双林寺讲授基本佛学及禅修一周,约五百余人参加。
太湖大学堂
2009年9月,先生以92岁高龄在太湖大学堂主持七日禅修,一百五十余位学员参加。
先生墨宝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无边刹境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南怀瑾书
净名兰若
净名兰若位于苏州吴江庙港,最初系永会尼法师、亲证尼法师、法光尼法师、宏忍尼法师、谢锦烊、陈照凤、欧阳哲等同学,配合先生筹建太湖大学堂、发心为整理先生著述而于廿一世纪初购置,先生每来吴江皆居住于此。
《净名兰若》梵唱系列
2010年,先生对于“音声法门”“音声与疾病诊断”等方面的问题答疑,指导〈华严字母〉的学习。先生指定随学数十年的宏忍尼法师,领众共同录制《净名兰若》梵唱系列。
先生题字,并就题字缘由专函说明捐赠重建老太庙
建于1344年的苏州吴江七都镇庙港“老太庙”,曾是当地教化中心,但荒废已久。2012年9月,先生率先捐赠18亩土地指标和版税100万元,学生随后一起捐款支持重建并扩建为“老太庙文化广场”,作为融汇三教百家及吴文化、太湖文化的平台,敦化民风、培养人才。
登琨艳是中国台湾著名建筑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成为因“工业建筑保护再生”而获奖的全球第一人。在追随先生常住参学用功的同时,受先生托请,主导设计了先生捐资或支持修建的:袁公焕仙灵骨塔、江西洞山寺祖庭、吴江老太庙文化广场等建筑。
南怀瑾文化编辑部
江山故人情
先生与国家民族的血脉情怀,对学众亲友的教化爱护,一如“忧患千千结,慈悲片片云”。
先生在《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一文中写道:我是温州府乐清县人。我从小对这个国家很有感情,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所以对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别注意。我们当年,国人如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羞耻的事。尤其是我个人,比一般人的个性又更顽固。
忧患千千结
忧患千千结
慈悲片片云
空王观自在
相对不眠人
忧患千千结
山河寸寸心
谋身与谋国
谁识此时情
《丙辰冬月午夜定起书二偈》。1976年底,先生将出版社的事交给学生古国治,自己在台北闹市中掩方便关。
商议拟定《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
1988年1月末,先生离开美国移居香港。
经中央军校老同事贾亦斌的反复敦请,先生答应出面协调海峡两岸会谈,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对后来的汪、辜正式会谈及“九二共识”的最终达成奠定了基础。
自1990年12月至1992年6月,海峡两岸代表与先生数度在香港丽晶酒店会谈。
1992年6月15日,先生亲笔《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
杨主席尚昆先生、江总书记泽民先生勋席:
有关两岸关系未来发展问题,适逢汪道涵先生、杨斯德先生、许鸣真先生等与苏志诚先生等,先后在此相遇,广泛畅谈讨论。鄙人所提基本原则三条认为:双方即应迅速呈报最高领导批示认可,俾各委派代表详商实施办法。如蒙双方最高领导采纳,在近期内应请双方指定相应专人商谈,以期具体。如未蒙批示认可,则此议作罢。
基本三原则三条:
(一)和平共济,祥化宿怨;
(二)同心合作,发展经济;
(三)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
具建议书人南怀瑾敬书
壬申年即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五日于香港
汪道涵与辜振甫在新加坡进行会谈
1992年10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会长辜振甫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被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4月底,双方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共同签署了四项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先生应汪道涵邀请在上海谈台海两岸事务。这段历史在周瑞金的《汪道涵、南怀瑾与九二共识》一文中有精要记述。
南小舜《人生路漫漫》
1946年农历初冬的一天晚上,父亲到家了……
回来的那天晚上,父亲跟祖父睡在一张床上。到了半夜,祖父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其实,他是想问父亲出门在外这段时间里的具体情况的,想问他都发生了些什么,经历了什么,一直以来过得好不好。但是男人之间,儿女情长总是很难说出口,祖父最后忍不住脱口而出问父亲的,还是一句,“如今的天下大势究竟如何?”可能比起温柔的关怀,政治话题更容易从倔强的男人口中说出来吧。
父亲当时也没有多想,只是很老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共产党会统一中国。”
这一说不要紧,当时浙江这一带还是国民党的势力范围,祖父一听父亲说共产党的好话,连忙紧张地抓住父亲的手问道:“你是不是共产党?”
父亲说:“不是,但我也不是国民党。”
听父亲说自己不属于任何党派,祖父松了一口气,但他又奇怪为什么父亲会有这样的判断,还是有些不安,于是又问道:“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认为共产党一定会统一中国呢?”
其实祖父是在关心父亲的安危,但是父亲好像完全没有感受到,只是继续分析说:“大势所趋,时也命也。”
好像离家多年的儿子睡在身边,祖父还真的那么在意国家大事似的。聪明绝顶的父亲,在那一刻,在自己的父亲面前,是放下了所有的防备,安心地享受着那一份关怀的。
来源:恒南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