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古代金属物料产地溯源方法研究”2024年度会议在新郑举行
河南考古
2024-11-22 21:26:4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中国古代金属物料产地溯源方法研究”

2024年度会议在新郑举行

河南 ● 新郑

2024年11月2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古代金属物料产地溯源方法研究”2024年度会议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研究员,项目咨询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正耀教授、复旦大学王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陈坤龙教授、安徽大学魏国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唐自华研究员、郑州大学姚智辉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组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

陈建立教授主持会议

刘海旺研究员在致辞时首先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并从铜和铁两方面回顾了河南境内丰富的冶金考古资源,肯定了冶金考古在古代社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本项目开展实施的意义和价值,表示将依托本项目更好推动河南冶金考古工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党委书记刘海旺研究员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正耀教授

复旦大学王辉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陈坤龙教授

安徽大学魏国锋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唐自华研究员

郑州大学姚智辉教授

课题一年度进展情况

项目组四个子课题分别汇报了年度进展情况。课题一负责人北京科技大学刘思然教授从纯铜遗物、铜器微量元素、锈蚀产物三个方面构建了先秦铜物料溯源指标体系及其反演方法,并将冶金遗物分析和实验考古相结合,重点研究了冶金生产中影响铜器微量元素的因素,提取出具有铜物料溯源潜力的微量元素类别。

刘思然教授汇报

课题二年度进展情况

课题二负责人北京大学崔剑锋教授介绍了铜、锡同位素的测试方法和初步认识,肯定了该方法的研究潜力。通过临淄齐故城炉渣、辽金时期矿炼黄铜等遗物的科技分析,研究了铅、锡的引入对溯源指标的影响。对商代都邑青铜器中的铅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商代金属资源时空变化规律。

崔剑锋教授汇报

课题三年度进展情况

课题三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安川副教授汇报了课题组在龙勃河、吉岔、三星堆、木鱼山、汤家墩等遗址的最新调查收获和研究成果,介绍了依托本项目研发的中国古代金属物料产地溯源数据库,以及该数据库在金属溯源研究中的利用,并以三星堆遗址为例介绍了溯源方法的应用示范情况。

范安川副教授汇报

课题四年度进展情况

课题四成员北京科技大学张吉副教授从两周时期矿冶遗址调查、溯源方法体系建立、重要遗址运用示范三个方面阐释了课题四的创新成果。在总结两周时期金属资源分布及流通格局的基础上,强调了历史时期的铅料产地分析对金属物料历时性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并以叶家山、郑韩故城、荆州楚墓为例,通过将器物的类型学特征、出土背景、科技分析数据和相关考古发现相结合,展示了溯源方法体系的研究成果。

张吉副教授汇报

六位咨询专家肯定了项目中期以来的显著进展,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课题间协调,加强基础研究,深化共识,尽快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金属物料产地溯源工作方法体系,呈现更多分析数据和研究成果。刘海旺高度肯定了项目组工作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系统的研究工作将既往的猜测转变为了确切的科学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陈建立教授在总结时表示,将认真吸收专家的建议,针对目前项目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项目研究目标,从矿冶遗址调查、实验室检测分析、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示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尽早开展整合研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审核|刘海旺

摄影|孙静祎

设计|牛   维

出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邮箱|hnkgyjy@126.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