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史诗济源】谢合鹏:苏轼与济源
大愚
2024-11-19 17:43:17

轼与济源

                                       


                          谢合鹏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著述丰硕,作品流播广远,对中国人文精神影响至深。鲜为人知的是,苏轼曾为济源留下了三首诗和一幅书法作品《赤壁赋》。这三首诗,一首歌咏灵山,《重阳登灵山》此诗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济源名李士纯刻在一块碣石上,镶嵌在灵山宝峰寺的墙壁中另两首一名《傅尧俞济源草堂》,另一名《题傅钦之草堂》,都是赠给居住在济源的北宋名臣傅尧俞的。这三首诗均载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萧应植编的《济源县志·卷十六》中。苏轼还亲手给居住在济源的傅尧俞书写了《赤壁赋》,此件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为其镇馆之宝。下面分别解析这三首诗及书写《赤壁赋》的经过

重阳登灵山

俯窥盘谷接天坛, 平地危峰岂易攀。

鳌足断来移海外, 天星落处化人间。

世尘汩没谁常到, 樽酒登临我倦还。

岁岁邦民重九会, 孟嘉休独羡龙山。

《重阳登灵山》前四句又见于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二八“陵山”条,谓“在济源县西北一十五里,孤峰特立,宋苏轼诗”云云,未标诗题,文字与(乾隆)《济源县志》全同。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纂《河南通志》卷七“山川上”“陵山”条全录此诗八句,亦谓“在济源县西十里,孤峰特立,宋苏轼诗”云云,似是参考李贤《大明一统志》而成,唯订正了陵山的方位道里,且补全了苏轼全诗。据《一统志》及《通志》所列条目,知山名当以“陵山”为正,(乾隆)《济源县志》作“灵山”,或是刻版误植,或是至乾隆时山名已因谐音而变更今山名定为灵山

此诗写作年代,根据苏轼和傅尧俞的年谱推断,当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 1071年)或五年(公元1072年),极有可能与《题傅钦之草堂作于同一时期。按今之方位,灵山在市区西北八公里处,此山孤峰突起,独竖郊原。夕阳西下,万道金光从西方天宇漫射过来,仿佛给灵山披上了锦衣,整座山金碧辉煌,色彩绚丽,是为灵山晚照,为济源九景之一。

此诗可作如下解

“俯窥盘谷接天坛,平地危峰岂易攀。”意为在灵山可俯瞰谷接着天坛山灵山虽是平地起危峰,但并不易攀登。“鳌足断来移海外,天星落处化人间。”此句引用了“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冥训》:“女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 此句是说灵山不与四周的山相连,它大概是女娲补天时,从天上抛来的一块灵石所化吧“世尘汩(gǔ)没谁常到,樽酒登临我倦还。”说大家都为尘世所,不常来到这里。我却乘着酒兴久久不愿意回去。“岁岁邦民重九会,孟嘉休独羡龙山。”此句用了孟嘉的典故。《晋书·孟嘉列传》载孟嘉随同桓温等人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山上秋风送爽,芳香袭人。突然,一阵山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旧举杯痛饮。此句意为每年重阳佳节人们都相会登高望远孟嘉你也不要羡慕龙山美景要不也来灵山看一看吧这里定会让你陶醉不已

 

《重阳登灵山》七言律诗碣石

 

傅尧俞济源草堂

    微官共有田园兴,老罢方寻隐退庐。栽种成阴十年事,仓黄求买万金无。先生卜筑临清济,乔木如今似画图。邻里亦知偏爱竹,春来相与护龙雏。

题傅钦之草堂

   诛茅卜筑十年心,碧草幽堂曲径深。平地明珠流晓色,一林寒玉锁秋阴。稔知好景无时有,尽把新诗对此吟。却忆杜陵江上叹,浣花憔悴不如今。

此两首诗,在乾隆版《济源县志》中,合作一处,标题为《题傅钦之草堂》,第一首“微官共有田园兴”诗,见于南宋乾道九年刊《东坡集》卷二,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二八),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三),宋人的其他苏诗注本也有著录,题作《傅尧俞济源草堂》,《全宋诗》卷八三一也已收入。第二首为各种苏集及《全宋诗》所不载。

傅尧俞1024-1091),字钦之,为北宋名臣,为官三十载,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司马光赞之:“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於钦之见焉。”其与苏轼、司马光等人交游颇深,查慎行《苏诗补注》卷六《傅尧俞济源草堂》诗后注曰:“傅钦之,本郓人,官孟州,乐济源风土,徙焉。”《宋史》作“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可知傅尧俞原为山东郓州人,后迁居济源,筑草堂居住,后将祖母等家人也接至济源,成了一名济源人。《名胜志》谓:“济源草堂在济渎庙西,宋知河阳军傅尧俞建,俗呼其遗址为傅家林。”当时名士如司马光《寄题傅钦之济源别业》,范祖禹(《寄题傅钦之济源草堂》),郭祥正(《济源草堂歌赠傅钦之学士》),苏颂(《寄题傅钦之学士济源草堂》),苏辙(《傅钦之学士济源草堂》),黄庭坚(《寄题钦之草堂》)等皆有题咏。苏轼原本应是作同题诗两首,后本集佚失一首,而赖济源地方文献保存流传,至萧应植编纂(乾隆)《济源县志》时据以采录。又(乾隆《济源县志》所录诗题《题傅钦之草堂》与范祖禹等五人称字而不称名相近,更为合乎当时礼俗,不同于传世苏集的诗题《傅尧俞济源草堂》,看来此诗的标题当依(乾隆)《济源县志》为准。

此诗之写作时间,当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 1071年)或五年(公元1072年)。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去职后回到“济源草堂”读书。傅之好友纷纷前来探访,苏轼之政见与傅相合,于是亲至济源看望傅氏,并作诗声援。

其一大意为:做官的都有回归田园的逸兴,老迈罢职才找寻隐居的屋庐。幼树栽种十年方能够绿叶成荫,仓促间百两黄金难以买到名园佳处。傅先生造屋面临着清清济水,乔木如今已美如画图。邻里也懂得爱竹子,春天共同保护那细小的嫩竹。

其二大意为:傅先生有结庐安居的想法已有多年了,草堂幽深僻静,有弯曲的小路连通。周围平地涌泉,晨光照耀,犹如明珠般光洁,青青翠竹,让人备感阴凉。我深知草堂的美景无时不在,想作首新诗对此吟唱,如果杜少陵来到此地,他定会感慨自己的草堂没有傅先生的雅致高洁。

首诗先傅氏有退居田园的高情逸兴,然后描绘傅氏草堂周围的环境结尾处第一首写邻里也对傅氏居所的幼竹备加爱护,第二首写借杜甫之羡慕,来衬托傅氏草堂之雅致。诗中没有正面赞美傅氏,从杜甫的“叹”可想见环境的幽雅,其人清雅的情趣,从邻里的态度可推知对傅氏的尊敬和感情。

苏轼既为傅尧俞题诗,又为何手书《赤壁赋》并赠给傅尧俞呢?

苏轼谪居黄州时,因乌台诗案牵涉甚广,往日亲友大多为避嫌不敢与之来往,苏轼的心情极为苦闷,深感世态炎凉,但傅尧俞不怕受牵连,毅然来看他并求新近之作,苏轼大为感动,亲手书写《赤壁赋》礼物回赠,并在跋中写道:“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候后信。轼白。”苏轼说,我去年创作了这篇赋,一直未轻易示人,只有一两个人见过而已。傅尧俞派人来询问,于是我亲自书写寄给他。由于情势复杂,傅尧俞关爱一定会深藏这份赋作,还有《后赤壁赋》因为手感疲劳,未能完成,是否再写,就待以后吧

苏轼在这个因管制而受限的时期,他竟将《赤壁赋》的迹传递给傅尧俞二人的情谊让人动容。

苏轼的书法,“率真、写意、求拙、求趣”“尚意”之风的加持下,笔画天真率然,富有摇曳生动之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格调,其字曾取学二王”,继承了晋唐笔法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李北海等人,在遒逸婉转潇洒端庄的姿态中爆发出坚实沉的笔力,深为后人称道。

苏轼的真迹传世者寥寥无几手书《赤壁赋》弥足珍贵此珍品南宋时为贾似道所得,后被陈基、陆完、文征明、严嵩、项元汴、董其昌、梁清标、清乾隆内府等收藏1949年被带到台湾,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苏轼的诗词,流淌千年,浸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轼的经典名句,2022年6月8日,总书记亲临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苏轼留给济源的诗和书法作品,显得弥足珍贵,了解学习其作品,对坚定济源人的文化自信也不无裨益。

 

苏轼手书《赤壁赋》(局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