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中国75年(1949-2024年)水稻发展大事记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2024-10-16 20:24:39

●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于1949年和1957年分别发表了《中国稻作之起源》和《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等论文,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和江南,并把栽培稻命名为籼亚种和粳亚种。

●20世纪50年代,农业部推广了胜利籼、万利籼、南特16号、老来青、陆财号等优良品种,使水稻单产提高约25kg/亩。50年代中期,农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征集各种作物品种资源,得到水稻品种材料4.2万多份。1957年从日本引进世界稻(经过鉴定定名为农垦58),推广后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对促进长江流域双季稻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56年广东潮阳县农民洪春利、洪群英从南特16中发现自然变异株进而选育矮脚南特的同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育种工作者黄耀祥等人以矮仔占4号和广场13杂交,于1959年育成矮秆、抗倒、耐肥、高产早稻品种广场矮。之后,广东省、浙江省、湖南省的水稻育种工作者进而育成了许多矮秆水稻品种如广陆矮4号等并在全国推广,使得我国水稻高秆变矮秆,引起水稻产量的第一次飞跃,这比第一次世界绿色革命还要早7年。

●1965年,我国大力推广双季稻种植,当年早晚稻播种面积达到2113.6万hm², 大大超过单季中稻面积(716.1万hm²),而上一年,单季中稻面积还有1386.9万hm²。

●1970年,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附近的一块沼泽地找到了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培育不育系和“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袁隆平先生开展研究的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了成功。随后,南优6号、汕优2号、汕优6号、威优2号和威优6号等也于 1974年得到审定和推广。1981年籼型杂交稻获得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73年,湖北省仙桃市农科所的石明松先生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开启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随后我国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Y 两优900等,获得大面积推广,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0年,谢华安育出抗瘟性、配合力、恢复力和再生力均强的恢复系“明恢63”,1981年利用珍汕97A 和明恢63配组育成汕优63,克服了先前选育出的杂交稻稻瘟病重的特点,并且适应性广,米质也较好,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

●1984年,水稻科研工作者发现,在籼稻与粳稻两大亚种之外,存在广亲和品种。

●1985年,农业部首次在长沙召开优质稻米发展座谈会。随后,发布了《优质食用稻米》标准(NY20-1986)。并于1986、1992、1996年三次评选优质米品种、优质米产品,推动了优质水稻的发展。

●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了原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2017年袁隆平领衔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中国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

●1993年,江苏省扬州大学的凌启鸿等专家提出“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技术”,该技术 1998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进而张洪程教授等提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育成了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大面积试种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国超级稻的诞生。

1996年4月,农业部科技司在科学家的建议下,在沈阳农业大学组织召开“中国超级稻研讨论证会”,明确了技术路线、研究计划,并确定了“三期”目标,成立了国内主要水稻育种单位为主体的超级稻研究协作组,并将之列入新世纪农业曙光计划。

“开展超级稻推广"写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

超级稻百亩连片单产攻关试验中,2000年、2005年、2011年和2014年分别突破了700kg/亩、800kg/亩、900kg/亩和1000kg/亩的一、二、三、四期目标。

●1997年,中国稻谷总产量首次突破2亿t,达到2.0073亿t,当年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0.62%,稻谷单产则达到6.319t/hm²,当年水稻播种面积为3176.5 万hm²。

●1999年,农业部受理了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安全评价申请,经过11年的评价,于2009年8月17日颁发了安全证书,有效期为五年。

●2001年,农业部“948”重大专项“参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研究”正式启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育抗病、抗虫、抗逆、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等性状于一体的“绿色超级稻”的思想初具雏形。

●2002年4月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以封面图和大量的版面登载了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历史性论文。

●2005年,马荣荣团队终于成功培育出第一个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经受多个台风影响后的亩产仍能达到750公斤,为我国高产杂交水稻培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2011年,我国稻谷总产再次突破2亿t,达到2.0288亿t,之后稻谷总产都在2亿t以上。

●2013年,针对进口粮食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保有限产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口粮包括稻麦粮食,这将水稻的稳定发展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谁都不可能救我们。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国际市场,但我们十三亿多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2015至2017年,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品种超优 1000连续3年产量突破16t/hm² 的高产攻关目标,在2018年创下百亩片平均单产1152.3kg/667m²的纪录。

●2018年4月12日, 习近平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并同水稻专家亲切交谈,他指出:“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9年,王克剑团队通过编辑水稻4个内源基因,在杂交稻中建立了人工无融合生殖Fix体系,实现了杂合基因型的固定,首次获得了杂交稻的克隆种子,证明了杂交稻进行自留种的可行性。

●2022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稻研究成果成功入选该榜单。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原创性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利用多年生非洲长雄野生稻与一年生亚洲栽培稻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可实现“一次栽种,多次收割”,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投入。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培育及筛选了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创制了一批机械化生产的技术及装备,集成了一批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稻作效率和产能潜力不断提升。

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 欢迎大家关注中国农技推广新媒体矩阵 /

学习更多农业相关知识,每天更新农业相关新闻和技术指导

欢迎关注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我在这里等你哟!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