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清史书写中的“大儒”孙奇逢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0-28 17:00:39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大儒,是明清学术转捩的重要学人。清史学界对孙奇逢一直都有关注和研究。清史《儒林传》在历时百年纂修史中对孙奇逢有持续的记载,这是孙氏官方学术形象的重要内容。在清史《儒林传》纂修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多达八个成形稿本,其中均有对孙奇逢的记载。从阮元创办《儒林传稿》开始,孙奇逢即被立为正传,在整个清史《儒林传》纂修史中的地位从未改变。

阮元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呈缴《儒林传稿》,即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该书共有正传44篇,附传五十余人。《孙奇逢传》仅次于被置于卷首的顾栋高。孙奇逢、黄宗羲、李颙三人并立正传,他们的学术都受到阳明学的影响。通过记载三人及其学术渊源,《儒林传稿》将清初学术的整体面貌展现出来。此即阮元《拟国史儒林传稿》所称的“国初讲学,如孙奇逢、李容等,沿前明王、薛之派”。

具体到孙奇逢的学术,本传载孙奇逢早年信奉程朱理学,后受鹿继善影响,晚期学术倾向阳明学。鹿氏学源于王阳明、罗念庵一系,并受泰州学派及东林派的影响,特别重视躬行实践。孙奇逢学术的宗旨和特色为“其学以体认天理为宗,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以天理二字非语言文字可拟,故言心即在事见,言己即在人见,言高远在卑迩见,言上达在下学见,不敢将就冒认。惟是慎独而已”。《儒林传稿》在记载清代理学人士方面,重在突出他们对理学宗旨的实践。孙奇逢的学术宗旨,体现了阮元记载的清代理学人士的“践履”特色。

从《儒林传稿》的总体学术记载来看,这几位被立为正传的阳明学者集中在清初。从地域分布上,孙奇逢是作为中原(河南、河北)学者的代表。这一门的特色也是“躬行实践”。阮元的记载奠定了孙奇逢在清史《儒林传》中的正传地位,承认了他在清初学术版图上的重要位置,是阳明学在中州的正传和中心。

阮元《儒林传稿》对孙奇逢的记载基本被后续的清史《儒林传》第二次稿和第三次稿《钦定国史儒林传》所继承。修改后的文字即是《钦定儒林传》中《孙奇逢传》的面貌。在《儒林传》第二次到第三次稿中,顾炎武的地位提高,在《钦定国史儒林传》中升至卷首。孙奇逢仍然排在第二位,保留了清初大儒的身份。在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续纂时,对于孙奇逢的记载沿用了旧传。

孙奇逢的记载在清史《儒林传》后续修订中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体现在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上。故殿钞本《稿本清史儒林传》另有两种七十三卷《儒林传》钞本和一个“成兴斋”稿钞本《儒林传》,都是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的成果留存。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对《孙奇逢传》等44篇既有传记进行了增辑,其他多数学人为新辑,增辑和新辑都是大幅度改写了学术史记载。《孙奇逢传》内容有大幅改写和增补。

在学术渊源方面,在原有的与定兴鹿继善讲学之外,增加了“连丁父母忧,哀毁成疾,庐墓六年。家故贫,饔飧不给,巨室以金粟馈,婉却之。尝自言于哀恸穷苦中证取本来面目,觉向来气质之偏。其学问实得力于此”。

在学术后续发展方面,增写了“后入京师,见曹于汴,举仁体以告,恍然此心与天地万物相通”。本传对传主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改写。其学术渊源在先前记载的原本象山、阳明外,增加了“兼采程、朱之旨,以弥阙失”。其论学宗旨在“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外,增加了“而其大本主于穷则励行,出则经世。其治身务自刻励,而于人无町畦。有问学者,随其高下浅深,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上自公卿大夫,下及野人、牧监、武夫、悍卒,壹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

以往传记强调孙奇逢的践履实际,对其经学研究成绩则略写。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的同名传主传记则补充了他的易学、经学研究成绩,以及他对四书学的研究。本传对孙奇逢之学的影响有所改写,在继承阮元记载的基础上有所调整,沿用了阮元记载的孙奇逢之学盛于北方,与李颙、黄宗羲鼎足的记载。

清史《儒林传》第五次稿是该书在清朝统治时期最后一次集中纂修的成果,也是收录人数规模最大的稿本。《孙奇逢传》的记载也是各次稿本中记载最为翔实者,是非常有价值的记载。这个版本的《孙奇逢传》随着《清史列传》的刊行而为世人所知。

清史《儒林传》中《孙奇逢传》的命运随着民国时期清史馆成立而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也是最终面世时期。较之此前的本传,该版本产生了广为流传的《清史稿·孙奇逢传》。

缪荃孙撰清史《儒学传》是清史《儒林传》第六次稿,该书的《孙奇逢传》是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加以删改,沿用了此前传稿的结构,但文字作了较大幅度简省。如传主学术宗旨,该传文字较前简洁。介绍孙氏的经学研究,也是按照易学、四书学、学术史和其他著述目录的顺序和结构。

马其昶继缪荃孙之后主持纂辑的清史《儒林传》第七次稿,其成书有《孙奇逢列传》。我们看到钞本封面有“此册全录马其昶先生覆辑原稿”字样。其中的《孙奇逢列传》继承了缪荃孙的文字,并加以删减,从近800字减少到500余字。

现在刊行的《清史稿·儒林传·孙奇逢传》,并非马其昶覆辑本,而是金梁在缪荃孙《儒学传》基础上排印而成。至此,清史《儒林传》中的《孙奇逢传》传播最广的版本形成。

在百余年的清史《儒林传》纂修历程中,孙奇逢的清初大儒地位从始至终都得到认可,在八次成形稿本中均被列为正传。但具体到清史《儒林传》对孙奇逢生平和学术的记载,则发生了多次变化。孙奇逢的学术渊源从最初的由程朱理学转向阳明学,被改写成宗阳明学,但受益于程朱理学。其学术表现从重点强调其践履,转为同时强调孙奇逢的经史研究成绩。清史《儒林传》的系列《孙奇逢传》各有特色,凸显了《儒林传》纂修过程的复杂性,孙奇逢学术形象的多次改写也提示了孙奇逢研究的未来路向。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武雪彬报纸 赛音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