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讲不尽的黄河故事 | 黄河岸边“渔家”新生活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9-25 21:32:38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起锅烧油,放入生姜、八角、花椒等调味料煸炒出香味,将拾掇好的鲤鱼放入地锅中,加水,大火收汁,辅以葱、蒜提味,一道色泽诱人的“铁牛黄河大鲤鱼”便做成了。

  铁牛镇河,张铁牛做得黄河大鲤鱼鲜嫩有味。这点,在郑州市惠济区后刘村远近闻名。

image.png

  9月25日,临近中午,郑州黄河大堤惠济段南岸的“铁牛渔家”,生意红火,食客云集。冲的既是渔家美食,更是黄河文化。

  一条大河,映照三代渔家变迁。“从我爷爷那时起就在黄河一带打鱼卖鱼,后来为了保护黄河生态搬离了河道,开起了农家乐,钻研起了豫菜美食。”黝黑壮硕的张铁牛,祖辈都是渔民,说起如今的生活变化很是感慨。

  逐水而居、以船为家,在黄河郑州段上,有一群祖籍江苏、户籍河南的渔民,被称为“水上吉普赛”,千百年来,他们足迹遍布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张铁牛家就是这群“水上吉普赛”的其中一户。

  张铁牛忘不掉过去那光景。“与黄河相依相生。从最初的打鱼到后来在渔船上经营渔家乐餐馆,最多的时候光南裹头附近就有六七十家。人气越来越旺,但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却越来越差,小时候那种鱼鸟成群的景象也越来越少。”张铁牛回忆。

  着眼黄河流域生态长效保护治理,2019年以来,郑州市纵深推进沿黄滩区综合整治,拆除违章设施、各类别墅项目,清退大批小散乱污企业,包括河道内的农(渔)家乐、鱼塘等全都实现有序退出,沿黄滩区“四乱”实现“动态清零”。

image.png

  在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中,郑州市环保、林业、农业、河务多部门常年开展联合执法,同时依托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对黄河滩内大气、水、土壤、生物环境进行常态化智能监测。

  五年时光荏苒,从生活方式到发展方式,黄河两岸向绿、向新的转变清晰可见。

  “先后建成近44平方公里的黄河滩地公园,27条彩色慢行步道和南裹头、海事、浮桥3个沿黄观景点,让更多群众在岸边饱览黄河之美、体验生态风光。”惠济区委书记李新军说,以产业结构之变引领发展动能之变,区域还以打造大运河智谷片区、花园口新兴产业园、古荥智能制造产业园、惠济高校园区等四个片区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推进中国现代食品产业创新示范园和国际食品贸易港“一园一港”建设。

  大河之畔,岸绿景美。大鸨、灰鹤等众多珍稀鸟类翩然而至,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增至290种,“生态向好,黄河水质更佳,鱼类也明显增多。现在想想,人与河的关系,就像鱼跟水一样。”世代伴随黄河晨昏潮汐,张铁牛总结出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

image.png

  “洗脚”上岸,开启“渔家”新生活。这两年,渔民张铁牛的变化也不小,不仅在黄河南岸的后刘村安了家,还凭借一手黄河大鲤鱼的秘制做法,将农家小院美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传承的是黄河渔民祖辈留下的烧制记忆,为此还申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鱼吃出了更多的文化滋味。”张铁牛笑着说。

  天高水阔,草丰林茂。闲暇时分,张铁牛也喜欢带着孩子登临南裹头,远眺黄河美景,讲述家族生活变迁与安家岸边的踏实感。

  人与河,在悠悠岁月中共生共长。

编辑: 王冰珂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