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臣武将的故事片段,拼出鲜活的乾隆——《乾隆制造》读后
李喆
2024-11-01 02:02:43

继《成为雍正》之后,李正再接再厉,将乾隆朝比较知名的臣子开列传记。乾隆虽然不是分镜头的主角,但哪一章里都少不了他的影子。他亲手“制造”出了一批名将、贤臣,用“十全武功”等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做了诚意十足的注释。他也给继任者挖下了足够大的坑,尤其是将朝堂中的清凛之风一扫而空,为清代盛极而衰埋下了伏笔。




很多人读历史,除了了解正史的脉络之外,喜欢野史逸闻,惯常用脸谱化或两面化来评价历史人物。只要不将演义和历史混为一谈,这样当然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希望了解历史的全貌和真相,或者说更接近历史的全貌和真相,这些内容不能出现在严肃的历史结论中。以此标准来看,李正讲述这些历史人物时是非常克制的。全书没有什么耸人听闻的故事,或者道听途说的段子,哪怕让渡部分可读性,李正还是希望扫去浮华,还原让人物以最“朴素”的面貌出现在本书之中。

在本书中,作者也不厌其烦地将小说、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人物做比较。比如纪晓岚和刘墉,和影视剧中的“铁齿铜牙”“刘罗锅”相去甚远。纪晓岚因为给亲家通风报信,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官场之路,后来虽然当上了《四库全书》的“主编”,但已然和政治绝缘。刘墉是个清正的好官,但这不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他在江南为官时,曾为了巴结乾隆滥兴文字大狱,问题的性质比起纪晓岚写诗巴结皇上可严重得多。影视剧为了突出形象,往往放大人物的优点,而真实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个性复杂的,公正地介绍事主的功与过,这样的人物才更为可信。



文官系列由和珅收官,可以看出作者对乾隆的态度并非一味称赞的。和珅前期也有兢兢业业的时候,但身处乾隆晚期的政坛中,他很容易就被贪官拖下水,而且将一缸黑水搅得更加污浊。作者对乾隆为何离不开和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末了,在辟了“和珅贪污过亿”的长年老谣之后,依然指出后世和珅和“巨贪”联系在一起,实数咎由自取。


武官系列的文风令人一振,五位名将的背后是乾隆“十全武功”的自矜。中国近代版图的基本定型就来自乾隆一朝,这份功劳属于四方征战的名将,也属于在朝堂里痛批“投降派”的乾隆。名将在乾隆统治中前期集中出现,看似乾隆的运气爆棚,但从将帅之间的故事来看,这些彪炳战绩的造就,来自皇帝的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哪怕步入晚年,乾隆对文官出现更多的猜忌和提防,但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依然清楚。中国版图在乾隆治下达到巅峰,绝非偶然或意外。



整部作品细品下来,读者会发现,真正的主角还是乾隆。执政前期,他拥有足够的自信和观察力,贤臣名将接力出现,整个国家呈现出气象是积极的。到了中年,他趋向守成,朝堂纲纪出现裂纹。晚年时,他终究活成了他年轻时厌恶的样子,只图享受,而且很难听进逆耳之言。这与人的个性变化有关,也和自然规律分不开。比起文臣武将的散碎片段,乾隆才是书中塑造的最生动形象。

最后几章,是对乾隆形象的进一步补充。脱去龙袍的弘历,是个极重感情的丈夫,还是极度孝顺的儿子。他对继皇后并非民间传言的那么刻薄,对魏佳氏也能做到尊重有加,这在一般家庭来说算是稀松平常,但在皇宫内苑也算得上罕见的存在。马戛尔尼一章,作者为乾隆做了个小小的辩护。英国来使的确不像后世所传的那样目标单纯,但哪怕鸦片战争的直接责任不在乾隆本人,但由乾隆带来的腐败、无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如果战场上能多一些关天培、葛云飞,少一些奕山、牛鉴,或许历史的大势无法更改,但大清中后期的后世形象至少会有所改善。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