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和观察身边家庭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
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有的孩子提出了新奇的想法,比如用独特的方式搭建积木城堡或者创造新的游戏规则。可有些父母听到后,立刻用 “道理” 来反驳:“这不符合常理,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来。” 孩子们原本兴奋的神情变得有些沮丧,创意的火花也被浇灭。跟周围的家长聊起时,大家似乎都没意识到这种 “讲道理” 的行为可能存在问题,然而,那些看似 “不讲道理” 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却往往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被 “道理” 禁锢的孩子,活力渐失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天性是好奇与探索,他们就像刚来到世界这个大花园的小蜜蜂,需要自由地在每一朵花上停留、探索。然而,当父母总是用 “道理” 来限制孩子时,孩子就像被关进了笼子的小蜜蜂。
比如,孩子在画画时,把鱼画到了天上,把鸟儿画在水里,父母可能会说:“鱼是在水里游的,鸟是在天上飞的,你不能这样画。” 孩子的想象力就这样被束缚。他们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被父母的 “道理” 刷成了单调的颜色。孩子的活力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如果每一次探索都被 “道理” 打断,他们就会逐渐失去活力,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事物。
被推着接受 “道理” 的孩子,没有主见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就像赶马车的车夫,孩子则是马车上的乘客。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路线和目标,用 “道理” 驱使孩子前进。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
就像有的孩子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可父母觉得学数学更重要,便用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样的道理,强迫孩子放弃音乐去学习数学。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兴趣的追求,也逐渐失去了主见。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在父母的 “道理” 指挥下机械地行动,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着别人编排的节目。
失去真实体验,被 “道理” 包围的孩子,孤独感增强
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在写作文时,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乡村生活,可内容都是从书本上看来的 “道理”,比如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画面,孩子并没有真实体验过。父母平时总是给孩子灌输各种道理,却很少带孩子去体验生活。
这个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和大自然的链接,没有和真实世界的互动。他只能在父母的 “道理” 世界里孤独地徘徊。他缺少与同伴一起在田野里奔跑、一起捉昆虫的快乐,也没有感受过阳光照在身上、微风拂过脸庞的惬意。这种孤独感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那些空洞的 “道理”,而与真实的生活渐行渐远。
给孩子 “不讲道理” 的空间,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曾感慨:现在的教育,因为太多的 “道理” 灌输,让孩子失去了童真和探索精神,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象。
- 给孩子一个 “自由之岛”,让孩子做自己
给孩子一个 “自由之岛”,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不受 “道理” 约束的空间。比如,为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的创意角落,在这里,孩子可以把玩具随意组合,创造出自己的玩具王国。即使看起来乱七八糟,父母也不要用 “整理” 的道理去干涉。孩子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找回属于自己的活力。-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花成花
有一位母亲,孩子在选择兴趣班时,对舞蹈和绘画都有兴趣。母亲没有用 “舞蹈可以锻炼身体,绘画浪费时间” 这样的道理来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先去尝试。最后,孩子在绘画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热情。母亲的这种做法,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自由发展。当孩子的选择被尊重,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动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强化真实体验,让孩子拥抱世界
我们回忆自己的童年,会有爬树摘果、下河摸鱼的快乐经历。现在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真实体验。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和世界建立起真实的链接,他们会在实践中明白很多道理,而不是从父母的口中接受那些抽象的 “道理”。这样,孩子的内心会更加充实,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教育专家们曾无数次强调,不要让孩子成为 “道理” 的容器,而是要让他们在自由、真实的环境中成长为有思想、有活力、有主见的人。父母们若能明白 “不讲道理” 的智慧,就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避免孩子在过多 “道理” 的重压下,成为迷茫、无助的牺牲品。孩子的世界,应该有自由的欢笑、无畏的探索和真实的体验,这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