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造化使然悲喜乎 (杨水河)
用户wqOBJK78
2024-09-16 20:42:56

                   

造化使然悲喜乎

 

杨水河

 


 

      造化的神奇连着人生、社会和历史。冥冥之中的它既恣肆挥洒,又寻觅无处。凭着法力无边的魔手,导演出一幕幕或幸运毕至,或落难连连,有的胜似天堂,有的黄连地狱般的悲喜之剧。能把人捉弄成昨日万民之上、今朝阶下之囚而哭笑不得,痛不欲生。如何看待如此这般的"过山车",径庭殊异。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天赐历练,亦悲亦喜。悲在当下,喜于青史之上的闪耀烁烁。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七月初七。都城汴梁(今开封)一隅、虽早已荒废却还有兵卒严加把守的院落里,伴着星稀月暗和昏黄灯光,传出阵阵笙箫吟唱。《虞美人》的曲调低沉哀婉,悲云重重,撕人心扉,字字滴血。为何?那拨奏和唱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个何等悲愁恨怨、目不忍睹的七夕啊!

此时的厅堂上,深深蜷缩在亡国恨、别离痛中的,正是那位丧国之君、臣虏之身,曾入殿出宫、风流倜傥、今朝却只能日日以泪洗面、夜夜悲苦无眠的南唐后主李从嘉(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破阵子》)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一代词君无愧是,奈何生在帝王家。李煜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四个兄长夭折,他实为次子。李煜自小酷爱"文艺":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继承了其父的基因,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若沿着这条道儿专心致志地一直走下去,那就好了。可惜不能。大哥又是太子的李弘冀,从戎带兵,征战四方,厥功至伟。若非急不可耐,登基为帝可谓水到渠成。但这小子性子急,等不得。先是对叔父李景遂雇凶毒死。接着又磨刀霍霍,嫉妒起六弟李从嘉"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因貌有奇表。"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情在山水,无意争位。还忙不迭地作词(《渔父》其一、其二)以表心迹。你看: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做了一阙还嫌不够,接着又作了"其二":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李煜以渔父自况,纵情于山水之间,快活自怡,无心于他。说得再清楚、再明白不过了。够意思吧。就这还不行。人生的算盘不都是自己能拨得了的。无奈长兄李弘冀真的见鬼(说是撞上被其毒死的叔父李景遂的阴魂而惊吓暴亡)去了。面对龙椅,李煜(登基后改名为李煜:即"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光耀"。"煜"象征着光明和灿烂,对于国家来说,国家的发展会呈现出一片繁盛的象。)想跑都跑不了了。

 



 

      二十出头还"披头散发"般的"文艺胚子",痴迷诗词,倾情花间,醉心于放荡形骸;"接手"时又恰江河日下,国力日衰,称臣北周,且强宋虎视耽耽,继而兵临城下;遇上个李煜,又性格懦弱,缺少阳刚,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故而亡国怕只是时日之长短。若要这位后主什么善治,什么挽狂澜于既倒,只能是奢望。万不该他又中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离间之计,置良将林仁肇的满腹忠诚、一腔热血于自己的刀下。更使岌岌可危的败弱南唐雪上加霜,最后的悲惨结果是精于填词、荒于理政的李后主败丢金陵,袒肉表降。无奈做了个亡国之君。正如后蜀花蕊夫人所不齿的那样:"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连明朝崇祯皇帝(败亡之际上吊殉国于故宫后的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的那点骨气都没有。

 



 

      整整三年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得是啥日子?宅院如牢,高墙隔世。饮的是亡国恨,咽的是悲苦愁,吃得是臣虏饭,背的是戴罪身(被封为"违命侯")。国破家亡,江山易主;望断南飞雁,寒风硬如铁。大周后早早的别他而去,爱子仲宣夭折裂肺,虽尚可从小周后身上寻来几许娥皇(大周后)的影子,但自她随自己同虏以来,又被宋太宗赵光义觊觎并宣进宫内。赵家后宫佳丽三千还宠幸不足?非也。堂堂大宋什么不敢,就是要用这不见血的钢刀,羞辱玩于股掌之间的违命侯。如果说李后主降宋后的日子,欲死不能、生不如死的话,那么唯一拯救他,历练他,锻打他,继而成就他的,还是他的平生之最爱——诗词。命中注词,为词而生,与词结缘,伴词而行;爱了一辈子词,写了一辈子词;最终的结果恐怕也要为词殉情。

 



 

      如果说李煜的早期词作,大多是纵情山水、隐禅遁世、脂粉底色、宫阁闺怨、别离相思或逍遥混世之作,那么,亡国为虏后百般愁思、悲愤交加、煎熬泣血、度日如年的殊异体验,促使他的词作情更切,事更实,景更真,意更远。不仅由柔软走向了硬朗,由阴柔踏向了阳刚,由单纯迈入了成熟,由缥缈的云端虚幻回到了眼前的大地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凡高度,终于攀上了自己毕其一生、期盼和奋斗的艺术巅峰;也为由唐入宋诗词的遗风承继、特别是五代至宋初词赋的日渐成熟和愈发繁荣,与其父李璟、冯延巳等共同为词坛标出了新的天际线;对当时和后世诗词创作的发展和读者群的迅猛扩大,均产生了较大影响。真乃国家不幸诗人兴。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同时也把李煜词帝这一盛名做得更稳了,更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了。随手撷来几枝吧: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

 



 

      作为帝王,后人不可能记住李后主。如果要记住的话,最可能的是软弱、窝囊和苟且偷安。但作为词帝,人们第一个记住的又不能不是李煜:旷古罕见,空前绝后,无人比肩。大概正因为这一点,使得词帝既生于词,又亡于词。

 

      公元978年的七夕,是时年四十二岁的李煜(李煜生于七夕)的生日,也是他生命里的最后一个生日。写好亡命词《虞美人》后,当晚在被幽禁的宅院苦中作乐——宴饮笙箫,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国破家亡,悲愤填膺,肝肠寸断,愁渊没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般之愤、万缕之愁能载得动、流得完、淌得尽吗?!不幸乐声传到院外,被人听到告知了宋太宗赵光义,什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赵光义认为他这是"人还在,心不死",想复辟变天。 "于是,就命秦王赵廷美赐这位"违命侯"牵机毒药而死,后葬在洛阳北邙。还背着"违命侯"的罪枷。

 



 

      造化使然悲喜俱。曾经的一代君王以臣虏之身,愁恨交加"花落去";而绝无仅有的一颗光耀词苑的夺目帝星,却腾空赫然,照彻千古。

 


 

作者简介:杨水河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 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四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 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 《年岁无负》 部散文(随笔)集,并被洛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 等机构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