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同时也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随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来临,自然万物开始凋零,但种子在土壤中开始等待明年的新生。关于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道:“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一时期天气变冷,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初霜现象。民间有谚语:“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初霜对农民来说是丰收的预兆,霜降前后,农民们将农作物及时收割,储存粮食以备寒冬。
中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这一时期豺狼等动物开始大量捕获猎物,为过冬做准备;随着气温的降低,草木开始枯黄,树叶纷纷飘落;动物和昆虫开始进入冬眠状态,为漫长的冬天做准备。在中国画中,艺术家通过各种技法和风格描绘霜降时节的红柿、经霜之后的红叶瘦竹等物象,以此捕捉这一节气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内涵。
01
[宋]秋树鸜鹆图 纨扇页 绢本设色25cm×26.5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秋日里一只鸜鹆栖于桐树之上,利爪紧握枝干,扭颈侧目似在谛听。鸜鹆目光锐利,体态丰满,尾翼整洁,羽毛黑亮,而树叶则满布虫蚀,拘挛蜷曲,颜色枯黄。构图奇崛突兀,迥异常品。鸟为纯黑一色,故全身皆用墨染,然不同部位之毛羽的质感、层次均表现无遗,何止“墨分五色”而已!古人墨法之妙于此见之。蚀朽的树叶在画家高超的技法下“化腐朽为神奇”,勾描晕染,层次丰富。中国工笔画常写病叶,原因在此。而此图之叶堪称极致。
02
[明]董其昌 霜林秋思图 绢本设色130.2cm×6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远处山峰高耸,山坡上绿树点缀,中部一河相隔。近处崎岖不平的山石堆砌,山石间有几棵树木,两间茅屋坐落其间。画法上,用淡笔勾出轮廓,作横笔米点皴;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远处树不分叶,近树横点,画面突出主峰,渲染江南秀丽风光。笔墨清雅温和,秀润恬淡,是董其昌山水代表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
03
[清]王愫 霜林晚岫图 绢本设色 94cm×52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系王愫以元代倪瓒笔意所绘江南渔村秋色。图中疏林坡岸,霜色浸染;溪山平远,渔人独钓;无尽秋色,空旷孤寂。此图采用的“一水两岸”,即由近坡、中水、远丘组成的“三段式”构图,所描绘的江南渔村秋景,以及萧散简远之意境正是元代倪瓒绘画之精髓。
——中国国家博物馆
04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中国画 69.5cm×45.5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62—1964 年,他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先后创作了七幅山水画。中国美术馆珍藏的这幅创作于1962年。此画描绘的是美丽的南国深秋景致,以红为主调,以墨为底色,色墨交融,红黑辉映。朱砂渲染了红色山河的壮丽与绚烂,墨色增加了画面的整体感和庄严感,写生的丰富性与诗词的象征性融合为一。作品浓艳而静穆,雄浑而华滋。画家大胆地将主观情感投注其中,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新中国的赞美。
——中国美术馆
05
张立辰 霜降碧池 中国画 278cm×115cm 2005年
荷莲,又称芙蓉,是天地造物赐给中国画极具笔墨表现力的特有题材,其大叶田田似翠盖,花姿团团如昆仑之玉。经春历夏,听雨闻香,秋风露冷霜降换装。其画法不唯工与写,名家辈出。这件作品敷以焦、浓、重、淡、黄;横涂竖抹,虚实苍茫,黑白分割,画体豁亮,波澄花明,呈现出一派金秋气象。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张立辰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冯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