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传承
丁晓杰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楚国人不舍屈原跳江自尽,为避免其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保全屈原的肉身。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吃粽子和赛龙舟的端午习俗。
说起粽子,那可瞬间打开了我的端午记忆。小时候我特别盼望过端午节,因为只有过端午的时候才能吃到我心心念念的大粽子。以前可不像现在,到处都能买到粽子。都是将自家种的豆子、大米、糯米、红枣等原材料淘洗干净,再去黄河边摘点芦苇叶,用热水泡软后折叠成漏斗状,根据个人喜好在中间放置食材,最后包裹成四角形状,用针线一系,直接用水煮。锅里飘出来的那粽香,馋得我直流口水。待热气腾腾的粽子从锅里捞出来,放到碗里,用筷子剥开,蘸上一点白糖,咬上一口,那真是又糯又甜,唇齿留香。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粽子的印象一直是传统的三角粽。但到洛宁工作后,看到故县槲苞,我对粽子多了一些认识。听当地的老人们说,槲苞是故县、上戈、下峪三个乡镇特有的端午美食。因当地作物槲叶较多,其叶脉纤维密实,会使包裹的食物耐储藏、防腐蚀,所以每到端午前后,长于深山内的槲叶都会被一抢而空。在工作的第一年,有幸亲自体验包槲苞:拿两片槲叶,用勺子各捞一撮小米和豆子,摊平在叶子上,然后把叶子对折,这就完成了一半,最后两半相对合一,用绳子捆扎好,一个槲苞就包好了。而不等蒸熟,那独属于槲叶香的槲苞就会被抢先预订!
慢慢地,我融入了当地生活,也深深体会到,老百姓现在虽然富裕了,随时随地能吃上各式各样、各种口味的粽子,但传统的节日和传统的工艺依然没有忘。每到端午节,银杏广场的小商贩仍会售卖小米、豆子、槲叶,家家户户也都会秉承包槲苞的传统习惯。因为槲苞里不仅仅包的是米豆,还包着故县人们美好的生活,更是传承着故县人儿时的记忆,这也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端午记忆。
如今的端午,各种活动多姿多彩,既有歌舞戏曲表演,也有美食鉴赏展示,与传统的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系五彩绳等民俗体验相得益彰。端午在我的记忆中,早已不仅是一种节日,而是一种爱国、爱家的精神。这种精神早已深入我心,是那浓浓的亲情和乡情,更是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
作
者
简
介
丁晓杰,河南孟津人,文学爱好者,热爱写作。曾在省市县等媒体发表多篇文章,现任职于洛宁县故县镇人民政府,始终践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编 辑|韦保国 排 版|程小毅
校 对|雷 祎 签 发|翟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