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才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滋养孩子的情感,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在教育研讨会上,班主任刘老师情绪激动,手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被攥出褶皱。
“荒谬!” 语文教研组长陈老师猛地起身,“孔子‘诗教’传承千年,以诗歌涵养心灵、塑造品德,这才是育人根本!情感教育不过是空中楼阁!”
会场瞬间炸开了锅,支持两种理念的教师们针锋相对。苏霍姆林斯基的 “情感教育” 强调以爱与关怀培育学生的情感世界,孔子的 “诗教” 则主张通过诗歌陶冶情操、教化人心。这两种跨越时空的教育理念,究竟何者对育人更为重要?让我们结合实例深入剖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毕生致力于情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他坚信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里曾有一名因家庭变故变得孤僻的学生小安,拒绝与任何人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急于说教,而是默默关注小安的喜好,发现他对植物感兴趣后,便邀请他参与校园植物园的养护工作。每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都会与小安一起给植物浇水、修剪枝叶,耐心倾听他的只言片语。渐渐地,小安眼中重新有了光彩,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还在学校的植物展览会上分享自己培育的花朵。此外,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通过创设温馨的班级氛围、组织互助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集体荣誉感。在一次 “关爱留守儿童” 的活动中,学生们自发组成帮扶小组,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写信、捐赠书籍和玩具。通过这些亲身经历,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给予与被需要的快乐,情感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 “诗教” 理念同样影响深远。孔子认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道德教化、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在古代私塾中,孩童启蒙便开始学习《诗经》。当孩子们诵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时,不仅能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律,更能体会其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学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则能激发爱国情怀与团结精神。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本对贫富关系认识较为浅薄,在学习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的诗句后,经过深入思考,向孔子提出 “贫而乐,富而好礼” 的见解,得到孔子的赞赏。这种通过诗歌引发思考、塑造品格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研究古诗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其 “境界说” 便深受 “诗教” 影响,这也印证了 “诗教” 对个人精神世界塑造的深远意义。
从教育目标来看,苏霍姆林斯基 “情感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爱、学会同情、学会感恩,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个体。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 “诗教” 则侧重于传承文化、教化人心,通过诗歌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塑造符合社会规范的理想人格。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下,“诗教”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育方法上,“情感教育” 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强调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通过关爱、理解、尊重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诗教” 则以经典诗歌为载体,通过诵读、讲解、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情感与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解读诗歌内涵,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意义。
然而,单纯依赖 “情感教育” 或 “诗教”,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只重视情感教育,缺乏文化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学生的情感可能流于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价值观。反之,过度强调诗教,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诗歌可能沦为枯燥的文字,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有些学校在开展诗教活动时,仅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诗歌,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导致学生对诗歌学习失去兴趣。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将 “情感教育” 与 “诗教” 有机结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融入情感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不仅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豪放不羁的情感,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面对人生挫折时应有的态度。同时,在日常班级管理和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借鉴 “诗教” 的方式,引用经典诗句来激励学生、化解矛盾。当学生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鼓励他们坚持;在培养班级团结氛围时,以 “人心齐,泰山移” 引导学生互帮互助。
苏霍姆林斯基 “情感教育” 与孔子 “诗教” 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情感教育为教育注入温度,诗教为教育奠定文化根基。唯有将二者融合,让情感滋养与文化浸润相互促进,才能构建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丰富情感世界,又具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