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杜威"从经验中学"vs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区别在哪?
婴儿健康那些事
2025-05-21 20:48:39

杜威 “从经验中学” vs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区别在哪?

**
“杜威‘从经验中学’才是教育的正道!让学生在实际经验中主动探索,这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研讨会上,李教授挥舞着手中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语气坚定。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更贴合中国实际!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比杜威的理论更具实践性和本土性!” 王老师迅速起身反驳,投影仪上随即出现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的理论阐述。
现场气氛瞬间剑拔弩张,支持两种教育理念的学者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杜威的 “从经验中学” 与陶行知的 “教学做合一”,都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看似相似的理念,实则存在诸多区别。这些区别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让我们深入探究。

一、实践出真知:杜威 “从经验中学”

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 “从经验中学” 的教育理论。他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经验中学” 强调学生要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杜威主张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小型社会,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情境中学习。
在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里,“从经验中学” 得到了充分实践。学校设置了木工、烹饪、纺织等课程,学生们在这些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知识。例如在木工课上,学生们要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家具。他们首先要测量木材尺寸,这就涉及到数学中的长度、面积计算知识;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了解木材的特性,运用物理中的力学原理保证家具的稳固;同时,设计家具造型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中主动学习,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自然和深刻。
此外,杜威还强调反思在经验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后,会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实现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提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深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但他结合中国当时教育脱离实际、民众文化水平低下的国情,提出了 “教学做合一” 的理论。他认为,“做” 是核心,“教” 与 “学” 都要以 “做” 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 “做” 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统一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教学做合一” 得到了生动体现。学校开设了农业、师范等专业,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课堂进行实践。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教学方法后,会直接到附近的乡村小学进行教学实践。他们在 “做” 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等,然后带着问题回到学校,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再将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样不断地 “教学做” 循环,学生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此外,陶行知还倡导 “小先生制”,这也是 “教学做合一” 的重要实践。让识字的儿童充当 “小先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不识字的人。“小先生” 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而接受教育的人则获得了学习的机会。这种教育方式,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了知识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三、理念差异的深度剖析

(一)教育背景与目的的不同

杜威提出 “从经验中学”,是基于美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的背景。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验学习,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公民。这种理念旨在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的提出,则是针对中国当时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广大民众缺乏受教育机会的现状。他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个体能力,更希望通过教育唤醒民众,改造社会,实现教育救国。陶行知希望通过 “教学做合一”,让教育走进生活,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实用的教育,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二)侧重点的差异

杜威的 “从经验中学” 更侧重于学生个体在经验中的主动探索和反思,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自主地改组和改造经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发展。虽然也关注社会情境,但核心还是围绕学生个体经验的发展。
陶行知的 “教学做合一” 则更加强调 “做” 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将 “教”“学”“做” 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教学做合一” 更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 “做” 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变革。

(三)实践方式的区别

在实践方式上,杜威的 “从经验中学” 多在学校创设的模拟或真实社会情境中进行,如通过设置各种实践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中获取经验。这种方式注重系统性和计划性,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陶行知的 “教学做合一” 则更强调走出学校,深入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 “做”。无论是农业生产、乡村教育实践,还是 “小先生制” 的推行,都是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开展。这种实践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理念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杜威 “从经验中学” 和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都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教育中,“从经验中学” 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 “教学做合一” 的思想,为职业教育、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两种理念的差异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目标,灵活运用教育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借鉴杜威的理念,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陶行知的 “教学做合一” 更具指导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服务社会。
杜威 “从经验中学” 与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虽然都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但在教育背景、侧重点和实践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不同的教育需求和社会文化背景,也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教育视角和方法。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