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冠心病: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4-10-24 15:05:13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因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且症状可能不典型,故被称为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冠心病的定义与病理基础

  1.定义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2.病理基础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和氧气的重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内膜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等)会逐渐沉积在损伤处,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不断增大,导致血管腔逐渐狭窄。同时,斑块还可能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突然堵塞冠状动脉,使心肌急性缺血,这就是冠心病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男性和50岁以上的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逐渐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也可能出现衰退,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不过,近年来,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与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在年轻人中日益普遍有关。

  2.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对血管壁产生持续的高压冲击,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后,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数倍,且血压越高,风险越大。

  3.高血脂

  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它容易进入血管内膜下,被氧化后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形成粥样斑块。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它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HDL-C水平降低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脂质沉积。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此外,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还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得多,且病情往往更严重。

  5.吸烟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对心血管系统有极大的危害。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中的氧含量,使心肌缺氧。长期吸烟可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数倍,且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6.肥胖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激素,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此外,肥胖还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脏的氧耗量,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7.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能量消耗减少,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血糖控制不佳等情况,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8.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的人,其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增加冠心病的易感性。但遗传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冠心病的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

  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或上腹部等部位。疼痛一般持续3 - 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可缓解。这种胸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情况下诱发,被称为劳力性心绞痛。

  胸闷:患者感觉胸部憋闷、气短,呼吸不畅,尤其是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有些患者可能会误以为是呼吸系统疾病,但如果伴有胸痛或其他冠心病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冠心病的可能。

  2.不典型症状

  牙痛: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牙痛症状,疼痛通常为放射性疼痛,难以确定具体的疼痛牙齿,且与口腔疾病引起的牙痛不同,服用止痛药效果不佳。这种牙痛可能是冠心病发作时,神经反射引起的牵涉痛。

  上腹痛:表现为胃部或腹部上方的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疼痛感觉可能不敏感,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症状,需要仔细鉴别。

  颈部、咽部不适: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颈部或咽部的紧迫感、堵塞感或疼痛,这也可能是冠心病的不典型表现之一。

  疲劳、乏力: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患者出现持续的疲劳、乏力感,即使经过休息也不能缓解。这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引起的。

  四、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ECG)

  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患者在胸痛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可能会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心电图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有些患者在无症状时心电图可能正常,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运动负荷试验等进一步检查。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可以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捕捉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等情况,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症状不典型或发作时间不确定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让患者在一定运动量的情况下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脏在负荷状态下的供血情况。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结合患者的症状,可辅助诊断冠心病。但该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不适合进行。

  4.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

  可以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肌的运动情况。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肌运动减弱、节段性运动异常等表现。此外,超声心动图还可以发现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问题,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5.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它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够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部位和病变情况。但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考虑进行介入治疗等情况下进行。

  五、冠心病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风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快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能够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患者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定期监测血脂和肝功能。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般数分钟内即可缓解症状。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氧耗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钙通道阻滞剂:可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也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PCI治疗。通过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简称冠脉搭桥术,适用于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复杂病变或PCI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术是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旁路,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到达缺血的心肌,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2.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

  适量运动:坚持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同时要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14克纯酒精),女性应更少。

  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学会应对压力,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

  定期体检

  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的潜在风险,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即使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40岁以上的人群也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脏健康状况。

  冠心病作为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我们要充分认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预防措施,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守护我们的心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关注心脏健康,远离冠心病的威胁,享受美好的生活。(项城市新桥镇卫生院 内科 吴杰)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