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子祥
在文学群里结识了诗人谭滔,结识不久,他便把自己的诗集寄给了我。收到谭滔老师的诗集,我立马捧来阅读。哪想一读,便不肯放下,或许这就是人格和文字的魅力吧。谭滔不仅是一个好官,更是一个好的诗人作家。这话确实不是出于奉承,而是我读完其诗集后最真的感受。
把岁月和赤诚,献给祖国和人民,诗人谭滔的人生是波澜壮阔的。但是,在仕途的纵横之中,他并没有失去生命该有的温度,没有抛弃生命最初的纯粹,他的人生又是饱满深情的。一个湘西汉子的刚韧与柔情,融在一起而迸发出来的风华,是让人仰慕的。这种风华,将持续闪耀着不熄的光芒。
读完诗集的第一辑“故乡吟唱”,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一句经典的歌词:我深深的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的恩师曾经对我说,故乡永远是一个诗人作家写作最好的质地。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正是这片土地的山水与神奇,孕育了诗人谭滔别样的诗性。那些刻在故土深处的性格,譬如豪迈、勇敢、永远向往希望和光明……自然而然地传承到了这位湘西汉子的骨子里,也在他的诗歌里闪闪发光。诗人谭滔很早便离开了故乡,在之后多年的岁月里,故乡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故乡,牵连着这位诗人的心跳。故乡,也是诗人永远不会厌倦的吟唱主题。写到故乡之时,他多次说起自己的孤独,毫不避讳。我想,成年人主动说起孤独,一定是情到深处。故乡,是生命的来处,也是生命的归途,承载着诗人太多的记忆与思绪。诗人谭滔是故乡的赤子,自然有一颗赤子之心。诗歌《我的故乡等待一场雪》中,他歌颂自己勤劳的父老乡亲:人们忙着整理沉睡的铧犁,精神抖擞拉响春天的集结号。他也真诚地祝福着故乡:喷薄的太阳一定会照耀大地……
无论走在哪里,诗人谭滔总是把故乡的物语铭记在心。他记得故乡的年俗:打糍粑,杀年猪,贴对联等。他在《傩戏》中写道:不管逢悲逢喜,傩戏——我的父老乡亲都要吟唱。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故乡的文化,深深烙在我们的基因。作为中国人,我们从骨子里重视春节,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家中过年。在诗歌《过年》中,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时,诗人只好想象家人团聚的情景:跳跃的火苗映红了亲人的脸。
故乡的荔枝溪、故乡的银杏树、苦苦追寻却没有听到的牧童短笛……故乡的一切,总是浮现在诗人的脑海中。这等乡情,这般乡愁,让人感动,催人感触。在诗歌中,诗人谭滔有思念,有孤独,甚至有对故乡人曾经经历苦难的描绘,但是,没有低沉,没有消极。诗人的笔下,总是苦尽甘来的圆满画卷,或者一派充满希望的景象。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汉子,所具有的情怀与精神。他总是以一双热眼看人间,以一种博大的胸怀面对世事。
生命的意义,在于用对抗寒冬的勇气,迎接姹紫嫣红的春天。这在诗人谭滔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我觉得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这种情怀与精神,非常具有意义。在其作品中,我可以目睹一种生命该有的热火朝天,触摸到生命该有的韧性与温度。另外,我想提到的一点是,诗人的这种温度又总是恰到好处,不禁让人更加钦佩。诗集中几次提到自己的初恋,但无论是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点到为止,并没有让自己原本强烈的感情任意宣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文字驾驭能力,另外,也可从中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睿智。
谭滔不仅是多情的赤子,具有诗人的特质。更是一个敢干敢闯,胸怀百姓,勇于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生命辉煌的勇士。他的人生,融入了祖国和时代的发展建设之中。毫无疑问,他的诗歌也以一种高于平常的视野,记录了时代的万象。
《抗疫诗》组诗中,他写到了他奔波在抗疫一线的亲人,他在诗歌中如是说:夜深了,思念的心让我夜不能寐;远方啊,我的亲人你在干什么。简单地描绘了自己的心境,这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人之常情。但是,诗人谭滔的牵挂和歌颂,却没有单单停留在自己的亲人身上,他在《天使的眼睛》和《君子兰》中,打开了诗歌的格局,拔高了诗歌的高度,他把所有医护人员,以及全国共同抗疫的事迹写进了诗歌。这就是他的不一样,这就是作为一个从政者,应该有的格外博大的情怀。而且,诗歌中多用第二人称,更加有力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在诗集的第二辑里“如歌岁月”里,他写了许多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人,这些人做的事业或轰轰烈烈,或默默无,但都闪烁着一个民族灿烂夺目的光辉。逢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之际,他敬礼镰刀和铁锤,他为党献诗:一百年前的今天,十三位怀揣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庄严地将镰刀铁锤加了钢淬了火……这些诗句,不同于许多口号式的政治诗。诗人谭滔用自己的深情,用艺术的手法,用刚强有力的句子,写成了来自生命深处的一首首颂歌。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拥抱七月》中写道:不屈的共产党人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擦干血迹又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虽然这是如此简单朴素的文字,却生出一种可触的悲壮和坚强。
诗人谭滔的目光,总是顺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望去。他记录家乡通了高铁:如风划亮闪电,如雨点爆雷霆。其实,这也是以点写面,通过自己家乡这个点,体现出全国各地在时代春风中的大变化,大发展。诗人谭滔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一线建设者。要离开扶贫的村庄之时,他的心依依不舍。诗歌《要走了》,读起来让人感动,让人钦佩。他写了自己的不舍,写了乡亲们的善良,写了自己的祝福:勤劳的汗水已洒满绿水青山。这是对扶贫村庄景色的描绘,也寄寓着美好的愿景。由此,我们也会联想到,全国上下许许多多的贫困村庄和扶贫干部,联想到他们在官民同心之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诗人谭滔总是将满腔的热爱,洒在自己工作过的地方。他的这种热爱,超越世俗。他的这种热爱也来自于传承,来自于他的父辈祖辈。他也以诗歌怀念着不朽的烈士先辈,他的这种诗歌情感,迅速地提高了其作品的层次。诗人谭滔,写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感悟今韵”是《湘西诗韵》的最后一辑,其中诗人以平常中的常见事,写出了哲理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往往让人受益匪浅。诗歌中也体现出诗人谭滔的智慧与一种生命沉浮过后的豁达。当然,这也和诗人丰富的经历有关。例如,他在《垂钓》中写道:岁月的沧桑全部沉入水底。他也说到,自己的人生如同山峦起伏。这些句子,总让我读到一种莫名的浩大与波澜壮阔。
卷罢沉思,所有的感怀,都随着文字行走。读诗人谭滔的诗集,是一次视野的更新,一次心灵的沐浴,也是一次价值观的重塑。除了偶尔用到比喻等修辞手法,诗人大多时候都是用朴素真情的文字来书写。殊不知,用朴素的文字,是一种更高超的艺术手法。这种朴素之中,蕴藏着莫大的能量。总之,这本诗集集合乡土性,地域性,时代性等于一体,确实值得一读。
又看到,波澜壮阔而又饱满深情的人生。
【作者简介】
苏子祥,笔名方与圆。2004年出生,娄底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人名典》评论团团员,谢冰莹研究会成员。中文系在读,曾任大学文学社负责人。16岁开始在国内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至今有三十余万文字行世,著有散文集《从人间》。
(来源:大湾区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