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获奖作品,不断的推倒重来,不断修改完善打磨……昨天本公号推送分享的的《午休40分钟写的稿件获中国新闻奖,好作品一气呵成》,令人思索,令人回味。
今天分享的这件获奖作品也比较独特:成稿不到10分钟,后获中国新闻奖。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湖北广播电视台作品《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至8分钟 我国卫星遥感实现重大突破》(作者:王俊健、夏威、刘阳、董先满;编辑:夏威)获消息(电视)三等奖。
获奖后,夏威撰文披露:“真正成稿,其实花了不到10分钟”(详见“广电独家”微信公众号2024年11月8日推文)。摘录部分如下:
2023年4月,武汉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珞珈三号01星”成果,李德仁院士出席。
有通稿、有采访对象、有成果,但想出彩,难。因为每家新闻媒体拿到的信息一模一样:通稿一样、拍摄场景一样、采访对象一样。
会上,李德仁院士讲述了研究的背景、经过、成果。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科技成果这么简单。
我当时的判断和思考有三点:技术背后是科学,科学背后是科学家,科学家背后是国家。
我之所以纠结整整一天,就是想甩掉通稿,摆脱科技发布外衣,深挖里面的内核。
李德仁院士研究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找到聚焦“国之大者”这个主线后,一时间思路豁然开朗,真的应了那句话“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这篇稿件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纠结整整一天。最后真正成稿,其实花了不到10分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当时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颠覆传统。我大段大段采用李德仁院士现场声音,同时大篇幅减少解说词,播出效果非常不错。
提炼总结,找到“点睛之笔”。后期制作,在小伙伴的协助之下,配音、加字幕、合成。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没有之一。一定要相信中国新闻奖评委的眼睛,更要相信金子一定会发光。
一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作品一定会脱颖而出。
二是新时代给了我们广阔的舞台,有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尤其是基层,充盈着鲜活的故事。有价值的新闻作品,都是在火热的生活中写成的。
三是采写优秀新闻报道,政治站位是根本,国家站位是关键,全局视野是核心。
抓住这三点,作品一定会滋溜地“冒”出来。
链接:《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至8分钟 我国卫星遥感实现重大突破》参评材料
扫码看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采编过程):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强调指出“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由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珞珈三号01星”,是我国新一代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响应时间从数小时到8分钟的重大突破。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没有简单地按照发布单位的通稿进行采写,而是敏锐地发现两院院士李德仁讲述的一个细节,以“出海护航”为切入点,提炼出“自责与自强”的感人故事。
新闻通过倒叙的手法,将这则重大科技突破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成功影响娓娓道来。稿件采用“三字”目标、“从4到6小时缩短至8分钟”、“传统的遥感卫星类似一台相机”等形象生动的表达,使新闻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色彩,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新闻编后观点清晰,掷地有声,对这一重大科技突破意义的提炼,给受众带来更多思考空间,延申了新闻的价值和张力。
社会效果:作品在电视大屏、长江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编发,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社会的强烈反响,被广泛转发转播,受到领导和观众高度肯定,有力地传递出“只有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这一重大命题。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报道及时关注由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珞珈三号01星”在互联网智能遥感方面的技术重大突破,记者没有按常规的新闻发布单位的通告进行采写,而是通过倒叙的手法,将这一重大科技突破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成功影响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色彩,其对这一重大科技突破意义的提炼,不仅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也大大延伸了新闻的价值和张力,报道有故事、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是一篇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的科技新闻报道。
(综合中国记协网、“广电独家”微信公众号)
人民日报出版社“好新闻”四部曲——《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2021年版)、《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2022年版)、《好新闻的气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赏析》(2023年版)、《好新闻的魅力——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赏析》(2024年版),助你研读新闻精品、掌握采写方法、探寻传播规律、提升业务本领。京东、当当、淘宝等平台上搜书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