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柠
人生漫漫,如逆旅行舟,而“熬”,恰是这趟旅程中最了不起的本事。熬过苦难,实则是一场自我修行,唯有凭借自身之力自渡,方能在生活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古往今来,诸多名人轶事皆是明证,像范仲淹这般,以“熬”为笔,书写出不凡的人生篇章,告诉我们,只要愿熬、能熬,成事便有望。毕竟,人生无论充斥着悲喜何种滋味,唯有经岁月熬煮,方能品出醇厚韵味。要知道,痛苦本就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熬过去,终将成就那圆满无憾的人生。
冯仑那句“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可谓一语中的。你瞧,蚕蛹若熬不住那层层束缚,怎会有破茧成蝶的惊艳时刻?草籽若耐不住寒冬的凛冽,又怎能生发蔓延、绿意成茵?人生恰似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能坚持跑至终点的人,依靠的绝非一时的爆发力,而是持之以恒的耐力。行,或许能开拓出康庄大道;而熬,却能淬炼出生活的真谛。人生路上,“熬”是常态,越是身处艰难难熬之境,越应视作磨砺心性的修行契机。
一、
万般皆苦,自渡为舟
古老神话里,那拦路兽宛如生活设下的重重关卡,每当有人路过,它便抛出谜语:“何物早晨用一条腿行走,中午用两条腿行走,晚上用三条腿行走。”多少行人因猜不出谜底,被无情扔下悬崖,葬送了性命。然而,一位青涩懵懂的少年,却给出了正确答案——人,从而顺利通过。
细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从呱呱坠地时的蹒跚学步,到意气风发时的阔步前行,再到暮年之时需人搀扶,这一路走来,无论道路是崎岖坎坷、山高水远,还是相对平坦顺遂,都注定无人可代劳,只能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众生皆在苦海里沉浮,凡事唯有依靠自己去摆渡。倘若熬不过那漫漫黑夜,便只能深陷黑暗;可一旦咬牙熬过,迎接的便是破晓天光。
《儒林外史》中沈琼枝的故事,便是生动写照。她自幼与身为教书先生的父亲相依为命,母亲早逝,生活本就不易。父亲出于为她寻个好归宿的初衷,攀附上扬州一位富有的盐商结亲,却未料到临了,盐商只愿纳她为妾。发觉被骗后,父亲前去状告,怎奈官商勾结,败诉后被强制押回常州。此时的沈琼枝,独在异乡,孤立无援,却深知自救才是唯一出路。她机智地拿了盐商的金银,乔装成老妇,买通丫鬟,一路辗转逃至南京。在南京,她凭借自身出众的文采与精湛的刺绣技艺,写扇作诗、精工顾绣,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在面对盐商后续的刁难时,毫不畏惧,于公堂之上大胆对簿,以诗自证,最终被判无罪,重获自由。世人皆赞她为侠义奇女,吴敬梓更是将她列于儒林榜三甲之首。她的经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明白:人若不自救,上天亦难相助;唯有自强不息,方能万事顺遂。
诚如《百年孤独》中所阐述的那般:“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的期待。”父母会随着岁月老去,朋友或许会在人生岔路口渐行渐远,爱人也可能中途离场,这世间本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陪伴。所以,一个人真正的本事,绝非是企求强者的眷顾垂怜,而是默默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学会凡事依靠自己去应对。那些独自走过的坎坷路途,咽下的辛酸苦楚,皆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别样暗示——相信自己,定能战胜困境,走向胜利。人生本就多风雨,悲喜交织的日子里,自渡才是生活的真谛。请务必牢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成为那熠熠生辉的光源,去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而非一味等待他人的光芒来温暖自己。
二、
熬不过则出局,熬得过方出众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两岁时,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命运的开局便布满阴霾。幸运的是,继父心地善良,待他如同亲生,悉心教导他读书识字,在这样的关爱与教诲下,范仲淹自幼便立下求学之志,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科举之路对他而言异常坎坷,多次科考皆名落孙山,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越挫越勇,怀揣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可惜好景不长,继父去世后,家中兄弟间争名逐利,范仲淹这个“外来者”瞬间成了众矢之的,无奈之下,他只得背井离乡,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
彼时的他,身无分文,亦无人资助,只能栖身于一座破旧的庙宇之中,将那里当作自己的读书之所。生活的窘迫让他每天只能以煮粥果腹,为了能让这点吃食多维持几顿,他等到白粥凝固结块后,用刀小心地将其分成四块,早晚各伴着腌菜吃下两块。就这样,穿着衣服入睡、稀粥就咸菜的清苦日子,他一过就是整整五年。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碗碗平淡无奇的白粥,终究在岁月的熬煮下熬出了别样滋味。二十七岁那年,范仲淹进士及第,成功叩开了仕途升迁的大门,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确,人生在世,磨难、辛酸、委屈如同家常便饭,难以避免。既然无法改变这些境遇,那便只能学着去适应、去接纳。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大事,未必取决于是否拥有超凡绝世的天赋,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愿熬、能熬的顽强决心。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多坚持一秒去熬,或许就能抵达辉煌的彼岸;反之,若熬不住,便只能无奈地被淘汰出局。
当我们咬紧牙关,熬过人生中那一个个暗无天日的至暗时刻,你会发现,此后的每一次重新出发,都宛如新生,充满希望。只要心中怀揣梦想,眼中闪耀光芒,那么过往所有的痛苦与煎熬,都将化作脚下坚实的铺路石子,成为滋养我们成长、扎根的肥沃养料,助力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三、
好的人生,皆是熬出的滋味
人生犹如一桌丰盛的宴席,百味杂陈,而这诸般滋味,皆需在时光的慢火细煮中,慢慢煎熬出来。有时,它像那醇厚浓郁的浓汤,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有时,又似那虽苦却能治病的良药,入口虽艰,却对身心大有裨益;还有时,它宛如那清淡如水的白粥,看似寡淡,却饱含生活的质朴本真。但无论呈现出何种滋味,都逃不开一个“熬”字。唯有经历了熬的过程,人生才更显韵味深长。
就像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他的一生,仿佛是被命运反复捉弄的悲剧画卷,不断地承受着亲人离世的痛苦告别。儿子有庆,为了给县长献血,仅仅是为了那十袋大米,便被活生生地抽干鲜血,惨死在手术台上;女儿凤霞,小时候因一场高烧变成了哑巴,好不容易长大后嫁给了老实忠厚的跛脚二喜,却又在分娩时难产而亡;妻子家珍,在接连遭受儿女双双离世的沉重打击后,终究没能熬过内心的悲痛,在女儿死后不到三个月便含恨而去。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就此收手,女婿二喜在工作时,不慎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就连年幼的外孙苦根,也因吃了福贵煮的黄豆,活活撑死。上天如此残忍,将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一夺走,把他生命中的所有依靠都无情推倒,留给他的,似乎只有无尽的苦难与孤独。
可即便如此,福贵老了,却依然坚强地活着,默默地熬着。他用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水牛,每日在田间,伴着那黄牛,犁着黄土,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仿佛这就是他对命运给予的所有苦难的回应,无声却又充满力量。
余华在书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生本就是悲欢喜乐相互交织,得到与失去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很难去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是好的人生。有人觉得儿女双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便是圆满;也有人认为历经千帆,尝遍世间的酸甜苦辣,才算是完整的人生。但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何种结局,这一路都必然要经过岁月的熬煮,在熬的过程中,沉淀出浓厚的情感,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
“熬”,实则是生命中最好的磨刀石。人或许会在生活的重压下几近崩溃,但那些未能将我们打败的艰难困苦,终究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使我们变得愈发强大,进而成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圆满人生。
就如同一位作家笔下那段经典对话所呈现的那样:“您真爱生活?”“是的,我爱生活。”“您没有过痛苦吗?”“有过,但痛苦本身也是生活。”的确,漫漫人生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重重苦难中艰难泅渡,可这纷繁复杂的红尘本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自我修炼的旅程。
你要相信,过往所经历的一切,终有一日,会以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于你。那些熬过的漫长岁月,都将是日后走向圆满的坚实铺垫。所以,当我们身处黑暗之时,不要彷徨,要勇敢地为自己点亮心灯;而若已沐浴在天光之下,那就更应鼓足勇气,继续向前迈进。相信自己,定能熬过命运的重重挤压,迎来人生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