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9亿分之一的你!这份“双11”网购提醒请收好
项城市委网信办
2024-10-21 15:54:12

10月14日,阿里、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选择在同一天启动今年的“双11”。此外,小红书则提前“抢跑”,抖音的购物时间“战线”最长,国庆假期一结束即开启。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的“双11”是拉动消费热情和激发消费动力的关键时间点。“双11”从当初引导消费者进入网购生活,到持续固化“购物优先网上”的习惯,一直在发挥标杆作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在促进新消费模式发展、带动形成新消费热点、推动新消费群体崛起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数字消费的发展正稳步推动消费市场转型升级。

图片

数字消费增长点不断涌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消费场景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消费对象从实物拓展到服务。平台经济的兴起,在引导消费需求、挖掘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等方面,日益发挥显著作用,带动了国货“潮品”消费、绿色健康消费、文娱旅游消费、生活服务消费及智能家居消费等一大批新消费增长点加速形成。

国货“潮品”消费表现亮眼,成为近年来重要的数字消费增长点。《蓝皮书》显示,近六成网购用户购买过国货“潮品”,其中有66.5%的用户认为国货品质不输国外品牌。

近年来,互联网助力文旅出行消费,在数字消费领域有突出表现。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需点开手机上的出行软件,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甚至接机的网约车逐个预订,全部操作下来不到5分钟。《蓝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已超过5亿人,同比增长超过20%。在今年的“双11”期间,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宣布启动2024年旅游“双11”促销活动,旅游市场在节后淡季迎来令人心动的大规模优惠。据悉,此次促销产品最远覆盖至明年“五一”黄金周,不仅商品数创新高,优惠力度也堪称近年最大。

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消费模式也成为重要消费增长点。25%的网购用户近半年来购买过绿色节能产品,购买过健康和养生类产品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6.1%,购买过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5%。

数字消费场景持续拓展。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各个消费场景中深入应用,线上与线下、业态与场景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数字消费的重要特征。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即时零售等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覆盖各类消费场景,触发潜在消费,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方式。

其中,作为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主力军”,直播、短视频电商模式近年来极大促进了消费转化。《蓝皮书》提到,观看短视频或直播的用户中,71.2%的用户因观看短视频或直播而买过商品,53.7%的用户经常收看直播带货。

即时零售是另一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消费新模式。想买些非处方药,只需打开手机上的购药APP,20分钟后,药品就送到了家门口。数据显示,使用包含闪购、即时配送、同城配送或“小时达”等服务的即时零售用户,已占网购用户的26.4%。

数字消费群体日益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红利不断惠及全体网民,数字消费用户群体逐渐打破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限制,00后、“银发族”、农村群体等数字消费新势力日益活跃。

《蓝皮书》显示,90后、00后是数字消费主力军。00后网络购物使用率达88.5%,在个性化消费、国货消费、智能消费等领域较为活跃。“银发族”是数字消费的重要增长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9.8%,其中,“银发族”在健康医疗、文旅出行消费中表现突出,健康型、享受型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农村网民是数字消费的重要潜在力量。农村网民线上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网络购物比例达76.7%,他们更热衷于在短视频平台购物,使用比例高于城镇网民1.2个百分点。

图片

身为9亿分之一的你

参与今年的“双11”了吗?

下单前,你有先看测评的习惯吗?

中消协近日发布提醒

请广大消费者

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

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什么是“第三方测评”?
所谓“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为:CNAS)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试、测验、体验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
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买前看测评”成为不少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一些测评博主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中消协统计,九成以上消费者了解“第三方测评”的概念,近八成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观看“第三方测评”作品,相关信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较大。目前,网络测评内容涵盖美妆、汽车、数码、美食、母婴、游戏等多个领域,为用户了解产品属性、功能和使用体验提供了参考。
在消费者的期待中,看测评是为了货比三家,减少试错成本,客观中立、真实可信至关重要。
但其中有一些“第三方测评”,没有守住第三方的中立,也没有担负起诚信责任。有的不讲武德,“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目的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有的故意拉踩,隐瞒或者曲解测评数据,最终是为了带货,甚至搞有偿删帖、敲诈勒索;有的则成了商家的“托”,揪着竞品公司不放,以各种手段丑化对方形象……
图片
*中消协发布涉嫌虚假测评的案例
为帮助大家理性看待这类营销信息
以下网购提醒请收好
理性审视消费需求
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图片
针对某些主播、博主推出的各类“测评红黑榜”“必备好物清单”“避雷清单”等,建议消费者多平台、多渠道进行比较,客观理性看待各类测评榜单和测评内容;针对“第三方测评”主播、博主提供的引流优惠信息,特别是所谓“无脑购入”“家人们放心冲”等具有强烈情绪和引导性质的标题、口号时,消费者更应保持清醒,聚焦自己和家人的真实需要,不迷信“流量”,不尽信“流量”。
关注主体口碑信用
以便维权追责有的放矢
图片
消费者在浏览相关测评信息时,对于评论吐槽意见较多、带货推销倾向明显甚至有失公允的,要及时搜索查证、自觉远离;针对偷换测评概念、测评结果自相矛盾等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保留证据向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依法主张自身权益。
留意宣称测评方法
避免“诚意”变“套路”
图片
消费者在浏览有关“第三方测评”信息和推荐产品时,要留意查验有关测评项目是否合理,测评信息或数据来源标注是否清晰,相关数据结论有无常识性错误或逻辑谬误,还可以翻阅查验该账号作者往期成果、点赞情况和网友评论留言,综合比较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当心概念营销变味
警惕“跑偏”的“第三方测评”
图片
部分“第三方测评”账号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公正客观和经营盈利的关系,为了商业利益变身流量代言人,以“科普”“分享”为名行“营销”“带货”之实,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还有少数博主、主播和经营者偷换检验检测指标项目概念或虚假展示检验检测报告,更有甚者直接伪造虚假检验检测报告,推销涉嫌价高质次的仿冒、伪劣商品,一经查实均须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来源:网信广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