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传承家文化|欧阳修家族“一门十进士”的科举传奇
法佑救人进行时
2024-10-19 19:23:18
#发现最美秋色# 
这是科举时代的荣耀,欧阳修家族团队诞生的“一门十进士”,这在江西科举史上都绝无仅有,鲜有人讲述这样的传奇故事……

(压题照为座落于江西永丰县的欧阳修雕像)


今年(2020年)国庆期间,永丰县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对欧阳修纪念馆陈展提升工程后,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游客慕名参观。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经典名句“庐陵欧阳修也”,让庐陵因文而名扬天下,也让欧阳修的故乡永丰县吸粉无数。


吉安古称庐陵,自古享有“江南望郡”“文献之邦”的美誉,在科举历史上一共考取进士三千余人,名列全国州郡之首,是当之无愧的“进士之乡”,形成了“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多进士”的庐陵独特文化景观。

欧阳修这个大家族更是俊杰辈出,科第联翩,簪缨不绝,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家族团队的科举传奇,这在庐陵科举历史上绝无仅有,享有着独特的荣耀,使得庐陵成为天下“欧乡”,闻名全国。

(图:2024年10月5日  湖南省常德欧阳宗祠重建动员暨六修族谱颁谱庆典大会 现场拍摄)


一生育八子  五子登仕途生

欧阳修在庐陵地区最早的先祖欧阳琮是湖南长沙人,进士出身,于唐朝天保年间(742-755年)任职吉州刺史。他比担任“吉州司马”的颜真卿早先一步来到庐陵,为当时地处蛮荒之地的庐陵带来了文化火种,成为庐陵文化的启蒙者。同时也把家眷带到庐陵大地,在此安家扎根,开枝散叶,由此成为庐陵欧阳氏的第一代开基祖宗。

欧阳修的曾祖父欧阳郴,字可封。他生了八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都在官场上建有功名,开创了庐陵欧阳家族的光荣历史。

唐末以来,改朝换代犹如走马观花,战争连年不断,乱世之中,平民深受其害,人人自危,流离失所。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拖家带口,不断地迁徙到僻远山村,隐居耕种。南唐初年,欧阳郴的父辈从安福县黄石一带迁往庐陵县安德里(吉州区兴桥镇)定居,在这里开荒垦地,耕耘劳作,繁衍生息。

欧阳郴的父亲欧阳讬是乡村远近闻名的优秀人民调解员,周边一些村民的矛盾纠纷,打官司经官府判决后,又多次反复上诉,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欧阳讬能够认真剖析案情的是非曲直,作出公平客观的调解,许多疑难的纠纷案件在他的调解后得到圆满解决。

年幼的欧阳郴在父亲的教导下,耕读成才,做过南唐时的武昌令、吉州军事衙推,后升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直至94岁高龄去世,安葬在欧桂里横溪保之燕湖(吉州区兴桥镇燕湖村)。

欧阳郴一生养育了八个儿子,也就是说欧阳修有八个爷爷。除了老二欧阳伸、老四欧阳伾、老七欧阳佺以务农为本外,其中五个儿子都做过官。老大欧阳俊,做过洪州屯田院的判官。老五欧阳信,曾为静江军团练使。老六欧阳偃,召为南唐时期南京街院判官。老八欧阳倣,做过北宋初期的的许田令。

欧阳郴的八子当中,尤以老三欧阳仪最有出息,官至屯田郎中。欧阳仪是庐陵欧阳家族最早的一位进士,他在科场上首战告捷,点燃了这个家族科举发家的星火,使欧阳家族成功跻身“世家大族”,光耀了门楣。欧阳仪考取南唐时的进士时,父母都健在,整个文霸乡的人都感到无比荣耀。

在北宋以前,能考取进士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当时全国科举一届只录取一二十个人,而且录取名额更多是政策照顾,重点倾向教育资源优越的北方中原地区考生。 

这对南方广大学子而言,渴望实现“金榜题名”的人生梦想更加强烈,只要考中进士,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一旦封官,不仅如鲤鱼跃龙门一般,同时改变个人以及家族的命运,甚至还有机会在青史中留名。

那个时代的庐陵,有幸登科的进士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欧阳仪考中进士在当地传为盛事,于是政府顺应民意,把乡村名“文霸乡安德里”改为“儒林乡欧桂里”,把居住地“履顺坊”改名为“具庆坊”。

欧阳郴孝敬老人,友爱兄弟,乐善好施。同时格外注重培育家风、弘扬文教,造就出一个诗书传家、薪火不绝的书香门第,从而形成了以文章道德影响社会的名门望族。 

有一年,家里堂屋前的柱子上长出了一株紫芝,并且在一根茎上开出两朵花状,乡亲们感到非常惊奇,认为这是欧阳郴常年行善积德的结果,于是撰写文章大加颂扬。

(图:2024年10月5日 湖南省常德欧阳宗祠重建动员暨六修族谱颁谱庆典大会 现场拍摄)

两代幼失怙  一宰两贤母

欧阳修和他的父亲欧阳观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那就是幼年丧父,成长在单亲家庭里,全靠寡母用心良苦育子成才。这两代人都幸运地拥有贤惠的母亲,一位母亲李氏夫人,培养出两名同榜登科进士;另一位母亲郑氏夫人,哺育出一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副宰相欧阳修。
 
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轻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但他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只好在家里务农,但因兄弟太多,发展资源受限,便想自立门户,于是从庐陵县儒林乡欧桂里(今吉州兴桥镇)迁至沙溪(今属永丰县)开基创业。

这时欧阳偃发现,在社会上打拼非常艰难,腹有诗书也无处施展才华,于是奔赴南唐首都南京“毛遂自荐”。有人看中他的文采,觉得他是个人才,浪费了可惜,加上他有父兄做官的背景,便举荐他参加遴选考试,才让他顺利地当上了判官。《欧阳氏谱图序》这样记述他:“少以文学著称南唐,但耻从进士举,乃谒文理院上书,献其所为文十余万言。召试,为南京街院判官。”

可惜欧阳偃命运不好,38岁便撒手人寰。此时,他的大子欧阳观刚满11岁,二子欧阳旦只有8岁,三子欧阳晔才5岁。他的去世,犹如五雷轰顶,让妻子李氏夫人顿时陷入绝望当中。

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无比艰辛,幸好还有祖父欧阳郴的照料及伯叔婶们的帮助,欧阳观一家才熬过了困窘的寒冬。那位勤俭持家的李氏夫人,一生默默无闻、隐没乡间,但她和自己的儿媳郑氏夫人一样伟大,同样值得世人敬仰。

在母亲李氏夫人的教导下,欧阳观和欧阳晔从小勤奋苦学,立志成才,并且考取同榜双进士,兄弟俩自此各登仕途,长年游宦在外。欧阳观曾为道州判官,泗州、绵州推官,后又为泰州判官。欧阳晔历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官至都官员外郎(宋代刑部执掌徒流配隶等事的官员)。

欧阳修诞生地在四川绵州,是在父亲欧阳观的公家宿舍里呱呱坠地的。按理说,欧阳修家族从曾祖父那辈开始,几代人接续外出做官,是官宦世家,家族自然显赫。用今天的话来说,欧阳修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是官宦子弟。

但欧阳修四岁时变成了孤儿,原因是做官清廉的父亲突然病逝在岗位上。欧阳观官位不高,死后也没有抚恤金,甚至没有一间房屋和一块土地,用以维持家人的生计。这就如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日后对他所说的:“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家境的贫寒,可想而知。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无可奈何的郑夫人携儿带女,扶送欧阳观的灵柩返归故里,安葬在沙溪凤凰山下。欧阳修后来常对晚辈说,沙溪是欧阳家族几代人安家的地方,也是安葬祖先的地方,一定要牢记自己是吉州永丰县人。” 

他在撰写《先君墓表》和《谱图序》这样表述:“欧阳氏自为吉州庐陵人,至予修,十有五世矣,沙溪,吾世之家且葬也。”“今(族)谱虽著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

办理完简单葬礼之后,摆在这个单亲家庭面前的困境,便是寻找生活的出路。举步维艰的郑氏夫人不得已带着儿女投奔远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做官的小叔子欧阳晔。

欧阳晔工资收入不高,自己也有三儿一女,养了一家子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二话没话,慷慨地收养下了胞兄苦命的遗属,“所得俸禄,分养孤遗”,他对待侄子欧阳修“教之如己子”。两家人相依为命,同舟共济,将欧阳家族的家风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欧阳晔为人处世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欧阳修。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出生于江南望族,读过不少书,见过一些世面,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睁眼瞎”,但家里条件很差,没钱进私塾,便用木盆装上细沙,用芦苇杆在沙盆里教子识字学文。

欧阳修由此走上了从寒门孤儿到副宰相级别高官的“逆袭之路”,并且成为“千古圣贤”。郑氏夫人也因“画荻教子”,成为青史留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宋史》中就有这个被后世传颂的“欧母画荻”的故事。 

(图:2024年10月5日 湖南省常德欧阳宗祠重建动员暨六修族谱颁谱庆典大会 现场拍摄)

两届五登科  兄弟四进士

吉安府在科举史上开始冒头,有着闪耀全国的表现,是在明朝初期的100年间里,产生了426个进士,占全国同一时期的1/12,并且在连续两次科举殿试,共有一甲进士6名中,吉安人包办了5名。那时是全国科举看江西,江西科举看吉安。
 
欧阳修家族团队的科场战绩,在北宋初期的百年间便有了非凡的表现,共有八人考中进士,其中两届科考中有五人金榜题名,兄弟四人皆进士。这在中国的整个科举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欧阳修父辈那一代人,在宋初的三十年里,有四人考取了进士。淳化三年(992年),欧阳载考中进士,成为这个家族入宋后的第一个进士,他是欧阳修三爷欧阳仪的最小儿子,历任秘书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广东转运使、江州知州等职。欧阳修叙写这位堂伯父:“为政清廉简静,所至官舍,不窥园圃,至果烂堕地,家人无敢拾者。” 

咸平三年(1000年),欧阳观、欧阳晔、欧阳颍考取了同榜进士。一个山村的三位兄弟同年登科,这是多么轰动的一件事情。此时,在这个家庭里面,产生了兄弟四位进士,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欧阳观和欧阳晔是一对亲兄弟,是欧阳修的父亲和叔叔。欧阳颍是欧阳修八爷欧阳倣的大儿子。欧阳颍政务严明,有威惠,先后担任过万州、彭州、饶州等八个州的知府,官至尚书职方郎中。

到了欧阳修这一代人以后,又有两人在科场中得胜,这离父辈登科的那届科考时隔正好是三十年。天圣八年(1030年)的一天,殿试放榜,欧阳修和他的堂侄欧阳乾曜两人同时金榜题名。欧阳乾曜是欧阳载的大哥欧阳猛的孙子,也就是欧阳修堂兄欧阳丽的儿子。这两届科考,欧阳家族的团队成了大赢家,共有5人考中进士。

众所周知的欧阳修,他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但他考运不佳,科举之路颇为坎坷,他从17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两次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22岁的欧阳修再次进京应试,在国子监考试和国学解试中,均名列第一,成为监元和解元。次年,又在礼部省试中拔得头筹,成为省元,也算连中“小三元”。如果再在殿试独占鳌头,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连中三元”。

但欧阳修最终未能如愿,他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关于欧阳修未能夺魁的原因,据当时的主考官晏殊说,主要是欧阳修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所以才把他列入二甲。

转眼又过了三十年。欧阳家族再添两位进士,欧阳乾嚁的弟弟欧阳乾度,于庆历六年(1046年)考中进士。欧阳修第三个儿子欧阳棐,于治平四年(1067年)考中进士。

《谱图序》记载了当时家族八人的科举盛况:“然自宋兴三十年,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于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某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殆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此后,欧阳修的大儿子欧阳发因荫庇赐进士出身,官至承议郎。二子欧阳奕、四子欧阳辩皆以父恩授予官职。欧阳修的六世孙欧阳参文,于咸淳四年(1268年)考中进士。

如此算来,欧阳修的家族里一共有进士11位,是名副其实的“一门十进士”。所谓“爷孙六进士”“兄弟四进士”“父子三进士”“兄弟三登榜”“叔侄同登科”都可以在这个家族里得到最好的诠释。

(来源:江西日报)
 #创作挑战赛六期# 
 #书信对我的意义# 
 #客从河洛来#
#我拍了拍秋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