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如何使文艺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需要舞蹈文艺工作者主动担起责任,把“做人的工作”与“推动文艺创作”贯通起来,努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舞蹈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增强历史自觉,也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润人的方式促进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舞蹈创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探寻历史文化并在劳动生产中捕捉细节,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目标,“润物细无声”地使各族群众在文化浸润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兵团舞蹈在屯垦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屯垦发展史,屯垦事业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淀孕育了丰富的屯垦文化,形成了伟大的屯垦精神。屯垦文化、屯垦精神至今仍然在新疆乃至全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疆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价值。兵团舞蹈是屯垦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单元,充分传承了红色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价值:以保障边疆安全稳定、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为要求;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谋福利为目标。兵团舞蹈已然成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极具特色的代表。如三五九旅精神、胡杨精神、红柳精神、帕米尔高原巡边精神、屯垦戍边精神、南泥湾精神、石榴籽精神等,一系列体现红色基因、诠释生产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的内容反映在兵团舞蹈中,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和新疆社会文艺的繁荣,从而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发展进程,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了兵团力量。
兵团舞蹈发展与时代同步。兵团舞蹈坚持以屯垦文化为主题的发展路径、以“兵团”为底色的审美范式和以“融合”为机理的创作态势,基于“历时”的角度、“共识”的域面、“交流”的现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第一阶段“发生而成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与解散时期,兵团舞蹈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第二阶段“转型与发展”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与发展阶段,兵团舞蹈展现出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戈壁青春;第三阶段“坚守与成熟”是从新世纪到新时代的兵团舞蹈,呈现稳定器、大熔炉、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实践。从第一代兵团人以南泥湾、三五九旅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到第二代新兵团人扎根之后对地方文化的融入和融进,如舞蹈作品《拓荒人》《过大年》《黄沙绿浪》,再到新时代兵团建设是稳定器、大熔炉的呈现,以屯垦文化为“核”又以现代文化为“形”,不断依据地方文化进行融合,集中创造出舞蹈史诗《天山》等。兵团舞蹈让各族群众在体系化、规模化的文化参与中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文化理性与文化热忱,提高各族群众文化参与活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了兵团力量。
兵团舞蹈推动新疆社会实现文化润人。兵团舞蹈以艺术方式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文化,为文化润疆、兴边固疆提供了发展经验。舞蹈诗剧《老兵故事》,舞蹈《高高的白杨》《永恒的守候》《戈壁恋情》等都是屯垦戍边实践的代表,也是对兵团人屯垦戍边多维度的真切写实。兵团文艺工作者不断激发对于传统文化挖掘与整理的热情,以主人翁意识投身兴边固疆的文化发展热潮,以优秀的舞蹈作品讲好新疆故事、传播中国舞蹈、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从而积极践行并推动文化润疆工程。兵团舞蹈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目标,将履行维稳戍边的职责使命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从而滋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了兵团力量。
自兵团成立以来,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从中华文化中探寻源头活水,从生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在舞蹈创作上不断探索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