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什么有人天生招蚊子?科学家发现关键基因
老徐唠嗑
2025-05-20 06:16:43
夏日的傍晚,公园的长椅上,有人悠然自得地享受凉风,而身旁的同伴却被蚊子追着叮咬,不停抓挠。网络上,关于 “蚊子偏爱对象” 的调侃层出不穷:“难道我身上有‘蚊子自助餐’的标识?”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与蚊子这场旷日持久的 “战争” 中,为何有人总是成为蚊子的 “重点关照对象”?近期,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 —— 原来,天生招蚊子,可能是基因在 “作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这句名言,在人类与蚊子的关系上同样适用。每个人在蚊子眼中都是独特的存在,而这份独特,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自然》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对双胞胎的实验发现,基因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占比高达 60%。伦敦大学遗传学家詹姆斯・洛根教授直言:“我们一直以为血型、体温是吸引蚊子的主因,现在才发现,基因才是这场‘蚊虫盛宴’的幕后推手。”

人体散发的挥发性化学物质,是吸引蚊子的关键线索,而基因则调控着这些物质的分泌。皮肤微生物与汗液相互作用产生的气味,如同给蚊子发送的 “邀请函”。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携带特定基因的人群,其皮肤微生物群落会产生更多蚊子喜爱的羧酸类化合物。昆虫学家莱斯利・沃谢尔形象地比喻:“对蚊子来说,这类人就像行走的‘香薰蜡烛’,散发着致命诱惑。” 这不禁让人想起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的描述:“这是你自个儿的情绪,这是你独自应付的问题。” 只不过,对招蚊子的人来说,这份 “情绪” 是基因赋予的,难以轻易摆脱。



基因还影响着人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而二氧化碳正是蚊子定位猎物的重要信号。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实验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会使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更高,在蚊子的嗅觉系统中,这就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它们精准靠近。昆虫行为学家斯蒂芬・多克托强调:“在蚊子的感知世界里,二氧化碳浓度的细微差异,足以决定它们的飞行方向。” 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有时一个独特的信号,就能引发特别的关注,只不过蚊子的 “关注”,往往伴随着瘙痒与疾病风险。

除了化学信号,基因对体温调节和汗液分泌的影响,也在无形中左右着蚊子的选择。拥有特定基因的人,可能基础体温略高,或者汗液分泌更旺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他们在蚊子眼中格外 “耀眼”。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说:“生命是一场化学的芭蕾”,而在这场人与蚊子的 “化学博弈” 中,基因编排着每个人独特的 “舞蹈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并非决定蚊子吸引力的唯一因素,环境与生活习惯同样重要。涂抹驱蚊产品、穿着浅色衣物、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外出,都能降低被叮咬的概率。就像哲学家塞涅卡所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虽然基因带来了先天的 “劣势”,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与蚊子相处的模式。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解释为何有人天生招蚊子。蚊子作为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了解其选择猎物的机制,对疾病防控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表示:“找到关键基因,就像拿到了解锁蚊虫防控新策略的钥匙,未来或许能通过基因技术,从源头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当我们再次在夏夜被蚊子困扰时,除了抱怨,不妨以更科学的视角看待这份 “偏爱”。正如作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所写:“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面对基因赋予的 “招蚊体质”,我们也可以积极应对,在与蚊子的 “斗智斗勇” 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之道。毕竟,了解真相,就是改变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