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把“戒尺”还给老师
勤恳的乡下人
2024-11-15 08:39:45

50后、60后的人回忆小时候最惧怕的就是老师手中的戒尺,同样在古代私塾中,手持“戒尺”一直是教师最为严厉的形象“玉不琢,不成器”“师不严,教之惰”,自古到今对教育惩戒也是高度认同、普遍支持的,当然手握戒尺的老师并不可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有一把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但并不常用;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高高抬起、轻轻落下……

  那个时代的家长对老师也充分信任,对老师的口头禅就是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该打的就打,不打不成材!而如今,随着社会和观念的不断变化,如今的戒尺在老师手中成了“烫手山药”,如今的孩子成了小皇帝和小公主,老师碰不到更别说拿起戒尺惩戒了,部分家长过分“护犊子”,听闻孩子被“惩戒”便上纲上线、不依不饶,轻则找老师要说法,重则四处投诉告状,让教师无奈更无语,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对教师惩戒权的界定模糊,导致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顾虑重重,因担心被误解、被投诉,部分老师选择放任不管。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教师群体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产生一种“无力感”,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权威。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重申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是必要的惩戒必不可少,让戒尺重回课堂,让教育惩戒权回归教育初心,才能为为学生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要维护师道尊严,就应把“戒尺”还给老师,让老师敢管能管,手握“戒尺”而不觉得“烫手”。当然惩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老师拿起“戒尺”,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也是对社会责任、对未来负责。

  戒尺回归,老师们手握“戒尺”要守法度“戒尺”要有温度教育惩戒在厘清家长和学校责任的同时,还需用一颗温暖和柔软的心来对待学生。教师要高悬“戒尺”,警示为主,慎用教育惩戒权特别是实施“严重惩戒”时,更要慎之又慎。让教师“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让冰冷的规则带上适宜的温度。

 斯文在兹,斯文在“戒尺”。心中有责,方能为师。心中有“戒”,方能成器。教师手中的“戒尺”,是崇高的师德、端正的学风,是对职业的尊重、责任的担当,是教以做人做事的规矩、心智健康发展的基石。惩戒有度,成长有路。愿每一位老师,手持戒尺、眼中有光;愿每一个学生,心怀敬畏、不丢信仰。

 

#创作挑战赛六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