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甘肃 :特色农业托起农资大市场!
农资与市场官微
2024-09-15 19:07:33

甘肃,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农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民生之本。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甘肃的农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戈壁滩披上了蔬菜的绿装,张掖与兰州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基地,其高原夏菜种植面积与产量均领跑全国;甘肃还占据全国玉米制种的半壁江山,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甘肃,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着重要力量;甘肃更以“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的美誉闻名遐迩,中药材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独占鳌头……

更令人瞩目的是“厚道甘肃、地道甘味”的农产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连续三年在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中拔得头筹,不仅彰显了甘肃农业的独特魅力和强劲实力,更为甘肃农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与信心。

粮食面积和产量回升

《甘肃统计提要 2024》数据显示,2023 年甘肃粮食种植面积 4066.35 万亩,同比增长16.8 万亩;总产量 1272.9 万吨,同比增长 7.9 万吨。

从发展趋势来看,2014-2019 年,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因素影响,甘肃省粮食种植面积由 4080.66 万亩逐年下降至 3871.66 万亩;2020 年开始,随着全国主粮化政策的推动,甘肃粮食种植面积再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21 年已回升至 4000 万亩以上,到 2023年已连增 4 年。产量则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除了在 2016-2017 年受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影响出现过两年下降现象,其余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2020 年突破 1200万吨,2023 年达到 1272.9 万吨。

《甘肃农村年鉴 2023》数据显示 :甘肃省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表现为“玉米 > 小麦 > 薯类 > 豆类 > 稻谷”的结构。2022 年甘肃省玉米种植面积为 1611.70 万亩,在全省粮食总种植面积中的比重高达 40.10%;产量为 664.22 万吨,在全省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高达52.51%。

“玉米 + 小麦 + 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 300 万亩的有定西、庆阳、天水、平凉、白银、陇南等。其中,天水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为193.65 万亩;庆阳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为 276.6 万亩,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为 263.4 万亩。

甘肃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2022 年,甘 肃玉米制种面积 156.72 万亩。其中,张掖建有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每年向全国提供 3 亿亩大田用种,约占全国年需种量的 50%。另外,甘肃也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每年生产原种 16 亿粒以上,供给全国各地春耕生产。

多样性的经作展现独特魅力

甘肃,这个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省份,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经济作物。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作物种类的广泛上,还体现在各类作物在特定区域内的集中种植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区,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潜力。

苹果是水果的重头戏

甘肃在水果种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2 年果园面积 498.34 万亩,水果总产量 575.39 万吨。

其中苹果是甘肃水果种植业的重头戏。2022 年苹果种植面积 384.58 万亩,占总面积的 77.17%;产量 475.88 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82.71%。苹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平凉、天水、庆阳、陇南,这四个主产区的面积、产量分别占甘肃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 92.91%、93.92%。

其他水果如梨、葡萄、杏、枣、桃、柑橘、猕猴桃、柿子等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这些水果的种植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水果品种,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随着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的提高,这些水果的种植也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

高原夏菜产量逐年增加

《 甘 肃 统 计 提 要 2024》 数 据显 示,2023 年甘 肃 蔬 菜 播 种面 积690.63 万亩,产量 1736.64 万吨。甘肃高原夏菜品类涉及菜花、散花菜、西兰花、甘蓝、笋子、芹菜、大白菜、娃娃菜、芥蓝、胡萝卜等多个品种。

甘肃蔬菜产业已形成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其中,兰州、武威、张掖、定西、临夏等地成为我国“菜篮子”产品的重要供应区之一。甘肃蔬菜年调出量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兰州榆中年外销蔬菜 140 多万吨,90% 销往广州、深圳、上海等60 多个城市的 80 多个蔬菜市场。

同时,甘肃高原夏菜生产正朝着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产量逐年增加。每年 4 月初,甘肃各地蔬菜陆续栽种,5-10 月高原夏菜分批上市。此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正值伏旱高温、梅雨连绵,蔬菜季节性短缺,兰州高原夏菜正好弥补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短缺。随着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高原夏菜知名度越来越高。

目前,甘肃已有榆中大白菜、甘谷辣椒、武山韭菜、永昌胡萝卜、酒泉洋葱等 35 个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蔬菜企业有 1300 多家,产品有 2800 余个。

标准化是中药材高速发展的推进器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近几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上涨的趋势。《甘肃统计提要 2024》数据显示,2023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 475.5 万亩,产量 148.9 万吨,全产业链规模达 808 亿元。

具体到各类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均表现出色。当归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2022 年种植面积达到 56.93 万亩,产量 17.90 万吨,是甘肃中药材产业的明星产品。党参和黄芪同样表现出色,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前列,2022 年党参种植面积 73.51 万亩、产量 18.88 万吨,黄芪种植面积 79.13 万亩、产量26.22 万吨。此外,柴胡、板蓝根、甘草和枸杞等中药材也在甘肃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发展。

2022 年甘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为 55%。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已成为甘肃中药材产业高速发展的推进器。

目前,甘肃现有中药资源 3626 种,人工种植(养殖)220 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 余种,道地药材 30 余种,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中药材品种 23 个,中药材“三品一标”产品 49 个,国家中药材 GAP 种植基地 9 个,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誉。

“复合肥 +农药”为主,特肥探索发展中

甘肃大多数种植户的农资使用习惯主要还是“复合肥 + 农药”,这一模式保障作物基本生长需求。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种植户对农资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特肥作为新型肥料,其需求显现增长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之后甘肃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连续 7 年下降,至 2022年已降至 77.13 万吨,比 2015 年减少了 20.79万吨。农药使用量也在同步下降,至 2021 年已经降至 2.81 万吨,比 2015 年减少了将近2/3。

随着甘肃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进程加快,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水肥一体化面积逐年增加,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得到推广应用,特肥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早在 2021 年,甘肃全省有机肥(含腐熟农家肥)施用面积就已经达到 3000 万亩左右。

虽然目前甘肃种植户对特肥投入不大,但种类丰富,包括叶面肥、水溶肥、冲施肥、菌肥、改土调土类产品等。这些特肥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逐渐受到种植户的关注和认可。

走访兰州市场时,经销商表示,今年兰州雨水偏多,导致病害发生率增加,种植户需要增加病害防治的投入。但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种植户的总体投入成本并未明显增加,主要就是因为减少了对特肥的投入。

大多数经销商会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抵抗行情的低迷。

此外,也有经销商提供从专业技术指导到农资精准供应的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掌握市场话语权。譬如,平凉市静宁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农资配送、农技培训、农机作业“三支队伍”,大力开展示范田示范园建设、无人机统防统治、订单农业、大田托管等新兴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的“保姆式”服务,不断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和效果,让农民变身“甩手掌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增效。

可以明确的是,行情低迷的时候,种植户在农资投入上较为谨慎,更倾向于在保证基本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支出。

另外,关于控制成本,就不得不说高标准农田建设。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甘肃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 2887万亩。预计到 2035 年,甘肃将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不断建设,大地块高标准农田不断增多,不仅给大型机械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也使得农作物耕种降本增效。

譬如张掖沙井镇大地块高标准农田超过 5 万亩,其中万亩玉米制种基地,不仅有种、肥、药、膜、滴灌一体的大型耕种机械,还有水肥一体化、传感器,给种植户浇水、施肥建议,种植户手机上操作就可以浇水施肥,而且滴灌每亩节水 160 吨左右,智慧农业也让基地耕种成本每亩减少 300-500 元。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水溶肥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最新信息,2024 年,甘肃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1500 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 500 万亩。这将显著推动水溶肥的应用与普及。

电商冲击下的机遇

除了农产品行情低迷之外,电商的兴起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确实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既包含挑战也孕育着机遇。

一方面,不少经销商表示,电商对线下门店不仅有销量和价格的负面影响,还有部分低价低品质的产品也影响了同类产品的市场口碑。

然而,另一方面,电商也为传统经销商和零售商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譬如,甘肃新宏翔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朱红梅从事农业领域 20 多年,开始主要是农药、肥料、地膜的销售,2018 年开始在当地引种辣椒,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实现了从种苗、订单种植、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加工销售的辣椒全产业链服务,服务当地一半以上辣椒种植。其抖音号“西北梅姐的辣味人生”已经发布 400 多个作品,介绍农资产品、解决方案、门店日常等等,已经成为当地的网红代表之一,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政府、互联网企业和农资企业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探索,也为电商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譬如临洮县推行的“三位一体”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通过引入阿里巴巴、云天化集团、蚂蚁金服、农商银行等市场主体,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农资直供、在线教育等多元化服务,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农资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户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网购农资和免费配送的“一键直达”服务,真正实现了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优质、平价、安全的农资,让农户既省力又省心。临洮县惠民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拴成曾表示,网购农资已经逐渐成了临洮农民群众的新习惯。

甘肃农业在“复合肥 + 农药”传统模式基础上,正积极拥抱特肥、智慧农业等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电商冲击下,虽面临挑战,但也催生了转型升级机遇,如临洮县“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功实践,让农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化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