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白话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
郑风
2024-10-11 06:17:45

#顶端秋日创作季#

帛书:炊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传世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和“上善若水”那一章一样,这一节帛书和传世也不一样。

从字面上来看,传世版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

踮着脚尖站不久,跨着大步走不远。自我表现者不被瞩目,自以为是者难以彰显,自我夸耀者没有功劳,矜持傲慢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对于大道而言,如同残羹冷炙、毒疣瘿肉,为人所厌恶,因而有道之人不会选择这样的行为。

企者和跨者,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和二十四章“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意义相近。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则是自我夸耀,适得其反。这些行为都属于典型的“有为”,因而被大道所厌恶,将其视为“余食赘行”。

我们再来看帛书版,主要的变化有两处:

变化一:炊者不立替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想要知道炊者不立是什么意思,先要明白什么是炊者。

有人把炊者写成吹者,意思是吹嘘者,真是笑掉大牙。楚简没有这一章,帛书甲乙本都是“炊”,河上公和王弼版则是“跂/企者不立”,从哪里吹来了“吹者”?

那么,什么是“炊者”呢?

第五章老子写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橐龠是风箱,那么,抽动风箱的人,是不是就是这里所讲的炊者?在老家,拉过风箱的人都知道,拉风箱的时候是需要蹲着或者坐着,这样风箱才能顺畅,没有谁是站着拉的,这是“炊者不立”的字面意思。

更深层面的意思则是:天地之间,就是一个大风箱。那么,这个抽动风箱的人会是谁呢?答案不言而喻的——就是这片天地的管理者。不立的意思,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不有、不恃和弗居。

炊者不立的意思,就是有道者追求无为和弗居。

与之相对,则是想要得到“彰、明、功、长”的自视者,自见者,自伐者,自矜者,统称为“有为者”。因为不符合道的规律,最终“不彰、不明、无功、不长”。这些有为者谋取“彰、明、功、长”的行为,在道的眼里就像“余食赘行 ”一样不堪。

变化二:有欲者替代有道者

有道者很好理解,就是得道之人。那么,有欲者是什么意思?第三十一章也有“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一句,有抄重的嫌疑。即便没有抄重,也能自圆其说。

一种解释是,“有欲者”承接“其在道也”,这里的有欲指的是有欲学道、修道的人。但这种解释稍微有些牵强,也无法解释三十一章中的有欲者。

第二种解释则更深刻:在解释“炊者不立”时解释过,炊者即统治者、管理者,这里的有欲者,指的也是统治者——圣人。《道德经》一书的定位为圣人之书,是一本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宝典。因此其主旨是为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而创作的,老子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带有立场。这里的“有欲”,就是更好的管理国家,实现“圣人之治”

第三章中,老子提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主要强调了两类人,一类是,要无知无欲;一类是知(智者,或者贵族阶层),要不敢弗为;与之相对的则是圣人,对圣人的要求则是“有知有欲”,“知”要洞彻大道,“欲”则是践行大道,开启圣人之治。

由此可见,帛书版的文字更为深刻,无论是炊者,还是有欲者,指的都是圣人。文章的开篇,先提出观点”:炊者不立。然后再列出圣人的反面自视者,自见者,自伐者,自矜者”,最后再落脚到圣人身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而传世版的文字,虽然从字意上更容易理解,但却在意义上进行了降维处理,偏离了道德经的主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