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作者:裴树华
#创作挑战赛八期#

东北小城佳木斯,有个杏林湖公园,在公园的西北部有一座小桥,它静静横跨于水面之上,连接着两岸的风景,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这座桥的形状独特,拱起的桥身恰似一位驼背老人的脊梁,因而得名“罗锅桥” 。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有一条 横穿市区东南,静静流淌着的小河,河两岸杏树成林,每年初春,杏林开花季,杏花怒放,姹紫嫣红。因此,小河叫杏林河……
记得这条河上建有很多座木桥连接小城市区南北,其中有一座造型独特的拱型木桥就叫罗锅桥。
罗锅桥不大,但是名气不小,当时 称得上是一座地标性建筑,它不仅是一处风景,更蕴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为小城增添一抹神秘温情的色彩。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佳木斯还只是桦川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叫东兴镇,当时这里河流纵横相连,遍地沼泽。知名的河流就有:杏林河、王三五河、英格吐河、音达木河等……
杏林河本来只是一条小水沟,人们过往都很方便,由于和王三五河相连,每当讯期涨水,王三五河水倒 灌杏林河,阻断了人们往来的道路。那时,有一位叫“刘化武”40多岁的男子,每日进镇打工都要路过这里。他见人们过河艰难,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常常面露难色,便心生怜悯,从此,他成了这条“水路”上的守护者,一次次弯腰,将孩子背在背上,搀扶着老人小心翼翼地过河。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子慢慢变老,腰也渐渐弯了,可他那颗善良的心从未改变。一天,他拄着柞木棍子过河时,望着湍急的水流,心中一动,如能在此搭建一座便桥,就能解决百姓过河难的问题。
此后,他每天都会将柞木棍子插在河沟里,日复一日,又横着绑上横梁,一座简易却充满希望的桥渐渐成型。这座桥,凝聚着他的心血与善意,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洪水突然来袭,汹涌的浪涛拍打着柞木小桥,桥身出现了一道道裂缝,随时可能坍塌。孩子们站在河边,望着摇摇欲坠的桥,吓得不敢前行。
就在这时,那位腰已弯驼的老人出现了。他看着孩子们惊恐的眼神,没有丝毫犹豫,毅然站在了桥的空挡处,趴在冰冷刺骨的水里,用自己弯曲的脊梁堵住了裂缝。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安全地过了桥,可老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他的身影与桥融为一体,化作了永恒的守护。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无私的老人,依照他驼背的形象,建造了一座结实耐用的木质罗锅桥。历经百年历史 沧桑,直到1979年,市委、市政府重新修复城市基础设施,将原来的木质桥拆除,仿照原形建成了现在这座钢混结构的罗锅桥。
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善良与奉献精神的象征。每当人们走过罗锅桥,都会想起那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能看到老人那慈祥的面容和坚定的身影。
光明似箭,岁月悠悠,罗锅桥见证着佳木斯的变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罗锅老人的感人传说,将这份温暖与感动在小城人中代代相传 ……
请关注,我是顶端新闻文学频道作者:佳木斯作家协会会员,原创作品。“参考文献:佳木斯史誌等”蛇年暮春发表于东北小城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