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优化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9-05 09:05:0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地区人口达1.2亿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处于空巢状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服务。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更多困难,需要更充分的心理慰藉服务供给。因此,构建一套既符合农村实际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心理慰藉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也是实现农村全面进步与和谐稳定的关键一环。

优化农村老年人心理

慰藉服务供给意义深远

《2021—2022年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指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农村老年人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风险。一项针对农村外出子女的调研数据令人深思:仅15.85%的子女能在半个月内给家中老人打电话,且通话时长多在5分钟左右,以简短问候为主,鲜少触及并满足老年人深层的心理慰藉需求。这一现象凸显了家庭内部精神慰藉功能的显著弱化,容易引发老年人的孤独、抑郁及焦虑心理。相对于中青年和城镇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在精神生活领域面临更为突出的挑战,更易遭遇精神危机。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经常或有时感到孤独”占比43.9%,明显高于城镇。因此,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慰藉服务尤为迫切与重要。

首先,心理慰藉服务是帮助农村老年人摆脱精神危机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心理慰藉服务是一种科学且有效的干预手段,有助于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孤独,减轻其因精神空虚造成的心理负担,进而保障其身心健康,提升其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

其次,心理慰藉服务是缓解农村家庭精神慰藉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伴随青年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峻,传统而稳固的老年家庭关怀结构遭受冲击,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内源受阻。因此,通过专业手段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心理关怀,是有效应对农村家庭精神慰藉资源供给短缺的重要途径。

最后,心理慰藉服务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健康养老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提升幸福度的关键因素。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心理慰藉服务对提升其精神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构建个性化系统化的心理慰藉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情绪疏导与情感交流,是提升农村老年人幸福感进而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当前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

服务供给不足

当前,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供给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亟须从供给模式、供给质量、供给效能等方面把脉问诊。

第一,供给模式粗放。在我国农村地区,心理慰藉服务呈现较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从服务内容看,当前农村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主要依赖于文化娱乐设施的构建与集体活动的组织。这种供给模式忽视了不同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老年人在心理需求上的差异,难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心理慰藉。从服务地域分布看,多数服务资源集中在城镇或城郊,广大农村相对偏远,志愿者及义工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意愿和服务行动受到极大限制,心理慰藉服务供给相对匮乏。从服务方式看,服务供给以自发式零散型为主,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和针对性。

第二,供给质量不高。目前,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供给主体主要为农村基层政府、慈善机构及从事心理服务的专业队伍,其服务能力和供给质量远未达预期。首先,农村基层政府行政事务繁杂,精力和资金上很难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心理慰藉需求。其次,受地域、成本等影响,慈善机构及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地区养老事业极为有限,在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中覆盖面不大、影响力较小。最后,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从事心理服务的专业队伍难以保障精细化、常态化供给。目前,我国精神科医师有2万余名,从事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仅3万—4万人,且多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区供需失衡极大削弱了供给质量。

第三,供给效能较低。精神自养是快速、全面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方式。但随着农村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和经济独立性逐渐丧失,其自我无力感上升,自我价值感下降,容易失去生活目标与人生动力。这种精神自养能力的缺乏,使其社会交往主动性变差,生活态度消极,进而陷入更严重的心理困境。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往往将精神寄托于子女,这种过分依靠子女精神慰藉的供给心理,削弱了其精神慰藉的主体作用,降低了自主供给效能。因此,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自养能力,无疑是超越老年局限、缓解老年孤独的良药。

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

供给优化之道

优化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供给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夯实基础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心理慰藉服务水平,并引导农村老年人塑造良好心态,激发精神自养。

第一,完善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保障措施。一方面,政府及农村社区需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完善老年人文化娱乐设施,构建适宜的休闲娱乐场所,提升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创新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模式。构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及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实现心理、医疗资源的跨区域、跨层级互联互通与高效共享;开设老年人心理健康课堂,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其提供一个进行精神交流与自我表达的平台。

第二,加强心理慰藉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政府要设计实施一系列引才留才的激励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深入农村基层,直接服务于农村老年人。其次,地方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心理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实习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进行老年人心理关爱活动。最后,构建一套系统、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将心理慰藉纳入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中,通过强化岗前教育及持续培训,确保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不仅精通护理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沟通与慰藉能力。

第三,提升农村老年人心理慰藉自我关怀能力。首先,要强化家庭支持功能。政府和农村社区应加强宣传,强调精神养老的重要性,引导在外子女满足父母物质需求的同时,多关注其心理需求。其次,村镇干部及志愿者要引导老年人减少对外界精神支持的过度依赖,通过自我调适与成长来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给自足。最后,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如广播宣讲、面对面谈心等,鼓励并支持农村老年人自发组织并参与集体活动,以增强其社会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刘翔英报纸王晏清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