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道德经》•心学篇(四)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文:子今
~~~~~~~~~~~~
妙门
若兮若兮何所安?
许在弱水浮云间。
虚极静笃观穷处,
天渊有门叩作禅。
注:
若兮皆为虚,世间何所安?
渺之似弱水,飘之如云天。
水穷云起观来处,
上至碧落下黄泉。
介然有门径,叩声唤作禅。
~~~~~~~~~~~~~
心学看似虚无,却并非无门径可寻。
《西游记》早已表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一禅来叩,妙门自开。正所谓:拆掉围墙全是门。
“道可道,非常道”。
一切“可道之说”皆有藩篱,叩动“非常之说”拓建藩篱,日近于道而终非道。
《道德经》既帮助人们认识道,亦束缚人们明悟道。
在师传层面讲,助人识道。在神传、心传层面,束人悟道。
换句话说:
在学习层面,逐字逐句解读,帮助人们理解认知。
但是,明悟层面,如果不能突破有形的束缚,“所知障”便筑起一道围墙。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王阳明叩开了妙门: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我的理解:
万物生吾心,吾心生万物。
心外无物,乃合于道。
一切迷惘,皆因心外有物。
及至无物,心即宇宙。
道即吾心,吾心即道。
~~~~~~~~
比如《道德经》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仪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除了这四句之外。还有类似的“将欲灭之,必固学之。”“将欲恨之,必固知之。”等等很多。
为什么,这些经外的句子,植入经内并无违合感?
我在端文《感悟<道德经>网字篇》提过。
初见如墙,多见有缝,常见点窍,久见识门,心见如网。
有朝一日,经书读破。
《道德经》如同一张网,“众妙之门”大开。
往细处看,在显微镜下,再光滑的脸都如山峦一般,沟壑万千。
往大处看,再庞大闪耀的星体,放在宇宙里,都将是一个触点。
如果把81章看作一条龙,第70章”,可着作“七寸”。
“言有宗,事有君”。
只要合乎《道德经》“宗”“君”的“言”与“事”,都可融入而不违。
再比如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从本章得出,清静为正•不难。
某日我背诵《道德经》第45章,不经意出口:大用为正。
先讲:清静为正。
许多人很自然会联想到:
道家的清修静养,
诸葛亮的宁静致远。
等等,我也这么想过。
“清静以为天下正”,怎么合于•道法自然呢?
以水演道。
当水“善利万物”之时,当天下“常以无事”之时。
哲学老师说过:
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切都在变。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于,洪涝四溢、惊涛骇浪;静水流深、波澜不惊,才是天下善水之正。稳定是大局。
(我曾经想要单独解读,但后来还是觉得,放在心学篇更合适。)
再聊•大用为正。
我们用•网字篇的思维来扩展一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其用不折。
大巧若拙,其用不夸。
大辩若讷,其用不损。
扩展之后,我们再讲:
大用为正。
守中为正,是谓大用。
正一在左,为王,代表法则,知止。
正一在右,为心,代表愿景,知行。
正而为正,为正,代表守中,知止知行。
所以,大用为正。
放在道法自然的尺度,换句日常话来讲:
栋梁之材会用来烧火吗?
一句讲明的事需要万句吗?
(一句了顶一万句,致敬刘震云老师。)
大用为正。
是“太上,不(下)知有之“(第17章)。
是社会稳定、安居乐业。
是人与自然,和诸共处,各得其所。
~~~~~~~~~~
从心学的角度,《道德经》是提供给世人明悟大道的教科书母本,在人们继承绝学之时,开万世之光华。
~~~~~~~~~~~~~
#百看不厌的电视节目#
#冬日温暖小事#
#一杯解锁温暖#
#寻路李白#
#顶端冬日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