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进入幼儿期,就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养育阶段,从发脾气到睡眠行为的改变,就像有人突然按下开关一样,就寝时间开始变成一场史诗般的战斗。
拒绝洗澡、刷牙、穿睡衣,或者在浴室里玩水不愿结束;
上床后多次提要求,包括反复要求讲故事、读绘本、上厕所、喝水等;
抱进卧室或者放上床就开始发脾气、哭闹、打挺;
反复纠结该穿哪件睡衣、要求最最最后一次拥抱,导致父母情绪失控开始对孩子发脾气;
......
这些场景,家长们可能并不陌生。不得不说,孩子的这种拖延经常耗尽我们的耐心。那么,孩子年纪轻轻为什么就会拖延呢?怎么正确应对?
孩子为什么会拖延入睡?
拖延入睡一般发生在学步期儿童、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有经验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们的很多行为其实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一般不会故意使用拖延入睡的方式来惹得父母不高兴。
背后真实的原因,比较常见的是:他们想和父母有更多的相处时光。
现代社会,不少父母白天上班,晚上亲子陪伴时间总是很珍贵,孩子希望父母陪他多玩一会,这往往会延长入睡时间。
而父母经过一天的工作也已经开始疲劳,有时候对于孩子额外要求,可能孩子哭一哭闹一闹就会妥协,这种不一致的回应,也可能会强化孩子拖延入睡的行为。
另外,家里有新成员的到来、照顾者的更换也可能导致孩子拖延入睡。
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活动能力以及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已不能局限在床上,并且日常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容易不舍得睡觉,典型的表现是入睡时间需要1-2小时,甚至更长。
孩子拖延入睡,可以怎么办?
睡眠不是通过强迫就可以快速进入的状态,我想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跟在孩子后面不停的催促,毕竟催促只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这时,不妨理性分析孩子拖延入睡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处理。
具体来说,可以这么做:
1. 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制定时间表
为孩子设定一个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这有助于调整孩子的生物钟,让他们逐渐适应规律的作息。
注意设定时间表前,家长需要详细的了解孩子日常的睡眠时间,了解孩子自己的生物钟,可以通过以下睡眠日记的方式记录。
通过睡眠日记监测孩子1-2周的入睡时间,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生物钟,避免太早或者太晚安排入睡,因为太早孩子还没有困,就容易养成在床上玩的习惯,或者太晚孩子已经困过头,这时反而更难入睡,并且过度疲劳也会导致情绪烦躁,更难跟孩子讲道理。
睡前程序
在睡前安排一系列轻松的活动,如刷牙、洗澡、阅读故事或听轻音乐,这些活动能逐渐放松孩子,为入睡做准备。
可以将这些活动用照片或者图画的方式打印出来,按照先后顺序贴在门上或者墙上,每完成一项,可以打√,以加强对每个步骤的成功完成,让孩子对睡前程序可视化,为孩子提供一个一致的、可预测的睡前程序,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入睡。
2.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贯彻执行
设定好睡前程序和作息时间后,孩子可能会出现抗议,这时家长万不可和孩子对抗,催他或者骂他,这些方式容易造成负面情绪,更容易慌乱和加重拖延。我们可以:
使用语言过渡提示
许多孩子很难从游戏时间过渡到睡觉状态,因此,父母可能给予提示,例如:15分钟后上床睡觉,5分钟后上床睡觉。让孩子做好过渡的准备。
使用定时器或设置闹钟
让孩子设定一个游戏结束时间的定时器,当闹钟响起时,孩子应该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设置的定时器。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孩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喜欢对事物有一种控制感,所以为他们提供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
快去洗澡,已经很晚了!
快几点了,还不快去刷牙?
你想用蓝色的还是绿色的牙刷?
你想先洗澡还是先刷牙呢?
这样避免给孩子拒绝你的机会,也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掌控的事情,更容易接受刷牙这件事。
关注/奖励好行为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会做任何事情,包括睡觉时的抗议,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关注,当孩子出现想要的行为(如穿上睡衣)时,应该及时表扬他,或者可以给予小奖励。
当孩子做出拖延的行为,应该不予理睬,但是避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会增加孩子的消极情绪,让入睡更不容易。
3. 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
限制屏幕时间
在睡前1-2小时内,避免让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平板和电视。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确保孩子的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使用柔和的灯光,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
以身作则
家长自身也要树立好榜样,遵循健康的作息时间,减少晚上的屏幕时间,展现良好的睡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