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村干部是弱势群体、危险行业,有些人听了,觉得话说得重了,实际上,这句话也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笔者能够理解到。
为什么说是弱势群体呢?
因为村干部实际上挤在国家和村民之间,两头都得罪不得。名义上,宪法规定村委是自治组织,实际上,属于乡镇政府下级的角色要更主要一些。名与实的矛盾,造成乡村工作的各种纠结,给村干部带来各种焦虑。
村委工作要在国家意志和村民意愿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为了治理乡村,乡镇政府会要求村委完成各种工作。这些工作,有中央制定的政策的落实,有更高级别政府的要求,还有各种单位要求 行政行为。有些事的初心是好的,但到了执行环节,好事可能办坏,群众各种不理解;有些事根本无法按照要求落实,无法联系群众,于是就,就成了形式主义。总之,无法按照一头的意愿从事,得在两个鸡蛋上跳舞。
研究乡村政治的长江学者——贺雪峰说:村干部被行政化,脱离群众,空转瞎忙。殊不知,如果上级每一样政策,都挨门挨户去宣传,逐家逐户去落实,自己累死不说,还有可能直接将政策和人的矛盾暴露出来,弄的自己就无法收场。因此,村干部在有些时候,不得不形式主义,来保护自己。既不让群众反感,也不让上级看的过去——毕竟,我的材料都有了呀。
为何说村干部是危险行业呢?
上文提高村干部要再国家意志和村民意愿之间寻求一种均衡,这是很微妙的,一旦这种均衡被打破,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村干部无法使其均衡,可能就会惹祸上身。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就是低保复核的例子,这个明显是村干部落实国家政策但要得罪一些乡邻的例子。上低保,对村干部来说,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因此每一任的村干部,都乐于做这种得人心的事情,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即便是那些不符合最低生活标准条件的,村干部也会按照群众意愿呈上去,不得罪人。这样,即便乡镇审核不通过,也和自己毫无干系,没评上低保的村民也不会怪罪村干部。但村里要直接说你不符合条件,那麻烦可就大了。也就是这样,年年增而不减,终于要复核,压缩低保了。前不久,江苏就出现,被取消低保的村民杀害村干部的事了。这件事虽然极端,但也表明了人性。村干部因为公事得罪村民,人家不一定杀你,心里会惦记着。对村干部来说划不来。实际上,低保从来就是乡村干群主要矛盾点之一。
第二个,治理指标要求过于规范化、精细化,办好事也可能挨处分。你比如三资账户使用,现在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不敢用。某村新上任村支书,无缘无故因为这个背了个处分。为什么呢?他新上任为何背了这个锅?原因让人哭笑不得,就是因为一种会议记录被村里文书员写错了时间,将这个纸上进行的会议安排在了经费支出之后。为何又急着用钱?因为乡镇政府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高规格要求,村里不得不花钱雇佣挖掘机手清理地面的一些巨型垃圾。转了一圈,你说是谁的错?如此,村支书心里啥感受?整理环境是为了给百姓营造好环境,文书材料稍微一疏漏,就来个处分,关键是这是上一任的事情,关键自己还一分也没拿,你说向谁诉冤去?
第三,现在反腐成为常态,正常工作也可能被举报。即便不贪,也常可能遭举报。比如,落实上级发放的某种补贴,某村民因为条件达不到,分的少了,或分的不多,就打12345反映情况,各种闹腾让一些一腔热血的村干部最终寒了心。。这是事没做好,而要出点差错,就更有可能被揪住小辫子了。所以呢,对村干部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村干部越来越麻木了。
总结一下:村干部在国家和村民两个鸡蛋上跳舞,越来越难。
国家要求越来越严格,村民对村干部越来越不信任。乡镇政府要求越来越严格和精细化,国家对村干部的牵引之下,村干部不得不形式化应对,还有十余年前地痞恶霸当然村干部横行乡里,给干群关系之间产生了历史性的裂痕,这不是三五年就能弥补过来的。好比上有千斤重压而来,不可违逆。脚下的土地,却又充满裂缝。所以,越来多村干部选择躺平。
以上,是驻村已经满两年的小明的观察,不免偏颇,敬请一线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