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盛京城里的故事(四十二)沈阳最早的大学
佟掌柜
2024-09-09 06:22:00

 #创作挑战赛五期#  

#顶端秋日创作季# 

古时书院如现今之大学,为学子求学之所,名儒授业之地。历史上好多的文人学者、名人志士,都曾在学院求学或设坛授业。清代中期,书院变成了应试科举、求取功名的进修场所。

萃升书院可称沈阳最早的大学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时任奉天府丞奕瓕创建,院址设在奉天城天佑门内的府丞公署东面,最初只建厅堂三间,规模较小招收贵族子弟在这里读书。乾隆初年,工部侍郎李永绍在德胜门(今大南门)学宫右面建立了一个帮助穷苦孩子读书的义学,不久改为沈阳书院。沈阳书院规模甚小,仅有三间教室。清康熙七年(1742年),奉天府府尹霍备率领下属劝募官绅募捐,所得善款开基拓土,扩建沈阳书院,增建学堂5间,食堂及宿舍21间。从此,书院初具规模。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任奉天府府尹欧阳瑾到此视察,他取“萃聚英才、升扬文化”之意,题写了“萃生书院”四字楷书匾额,悬于书院的仪门之上,从此“萃生书院” 得以正名。清代乾隆、嘉庆以至道光年间,萃升书院是沈阳的最高学府,它吸引来了各州、城、府县的优秀学子,他们在萃升书院受到较好的教育,毕业后,很多士子考取了举人、进士。萃升书院和铁岭的银冈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并称“关东三大书院”。

萃升书院的历任山长(院长,亦称主讲)由绅董公荐产生,非德高望众之士莫属,并且多为学界泰斗。如道光年间的进士刘文麟,他原为广东即任知县,曾备受林则徐器重,后因触忤官上而被弹劾,转归故里,在盛京文坛久负盛名;又如同治年间进士曾培祺,曾任国史馆编修,主讲萃升书院多年,他也是诗文名家。

  当然,还有极具盛名的王尔烈。

嘉庆四年(1799年),73岁官至大理寺少卿的关东才子王尔烈退休后,刚刚回到老家辽阳,便被萃升书院聘为山长掌教盛京萃升书院。王尔烈的到来,使萃升书院名声大振,名儒学子趋之若鹜。名儒们都以能同王尔烈切磋为荣,学子们更是以能听到王尔烈的授课为幸。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王尔烈的名望实在太大了。有关王尔烈的传说,遍布东北大地,直到现在,老百姓也是耳熟能详

王尔烈三十九岁那年,曾随好友常纪参加过一回京试,结果名落孙山。回乡后,他又苦读五年,到朝廷举行恩科会试之时,他已胸有成竹,决心一定要拿个头名状元,结果呢,只得了个二甲一名进士。其实,王尔烈没能中状元,并不是他的才学问题,而仅仅是因为乾隆的心血来潮。乾隆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才学,便乔装考生,私下考场,与王尔烈等学子们同场竞技,可成绩却不甚理想。主考官得知实情后,为了照顾乾隆的颜面,便把王尔烈的成绩与乾隆的成绩对调,结果不言自明,王尔烈便与状元无缘了。后来,乾隆翻阅考卷,发现王尔烈才思敏捷,文彩甚佳,很是推崇,便拜为“侍读”,留宫教授皇子顒琰读书,顒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

相传王尔烈赴京赶考那年,与大江南北的才子们汇聚京师,相互切磋才学。有一江南学子,曾耳闻王尔烈才学渊博,一见面便自诩地夸耀江南可谓“千山千水千才子”,其实这是一上对,让王尔烈对下对。王尔烈不假思索,随口对出北方是“一天一地一圣人”。经过几番较量,江南才子们纷纷落马,从此王尔烈便有了文压三江的美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阁学士尚贤主持书院,开设时势策论课程,追求学以致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萃生书院改为校士馆,聘请清代广宁举人辽东三才子之一的刘春烺为主讲。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萃升书院遂改为义和团驻地不久后,沙俄侵略者占据了萃升书院全部院舍,前院为军营,后院为马棚。从此,萃升书院不复存在。随后几年,萃升书院虽多有“复兴”,特别是张学良将军任院长(即山长)以后,刚有所好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萃生书院再遭厄运,它的命运可想而知。

萃升书院走完了它的全部历程,离我们远去了,但它留给沈阳人民的记忆是长远的。

     ——《沈阳老胡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