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天地,就像一座神秘的花园,每一朵花代表着孩子的一种兴趣,看似五彩斑斓、赏心悦目,实则有着各自的生长规律,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这些兴趣之花过早凋零。
孩子兴趣缺失?或许是我们对他们爱好的轻视让热情冷却。
孩子的爱好被否定?说不定是大人功利的眼光让他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父母啊,常常在无意间扮演了 “兴趣扼杀者” 的角色,却忘记了培育者的神圣使命。
是谁让孩子在兴趣的花园里徘徊迷茫?不正是那些对孩子爱好不屑一顾的父母吗?
所以说,教育中关键的一点,是呵护孩子的兴趣,是一种尊重兴趣萌芽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贬低”,每个爱好都有其价值
家长们常常有 “看低孩子爱好” 的问题 —— 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孩子喜欢收集漂亮的石头,家长说这是浪费时间;孩子热衷于画画涂鸦,家长觉得这对学习没帮助,不如多做几道题。
在这些场景中,父母满是功利心,孩子却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对自己的爱好产生了怀疑。
殊不知,长期的贬低成了孩子兴趣发展的 “寒霜”,反而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就拿孩子喜欢玩拼图来说:家长认为这只是无聊的游戏,不能提升成绩。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是对孩子兴趣热情的 “冻伤”。
若干年后,当孩子变得没有爱好、生活乏味时,回首过去,才发现是父母的贬低磨灭了兴趣的火花。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喜欢昆虫,不仅不支持,还嘲笑孩子玩虫子脏兮兮的。几年后,孩子原本对自然探索的热情消失殆尽,对昆虫也不再有丝毫兴趣。
家长纳闷地问:“孩子怎么变得这么没活力了?”
殊不知,轻视得越多,孩子的兴趣越难维持。
02 父母的功利心态,是孩子兴趣枯萎的祸根
无数次的强调有用无用、能否带来好处,仿佛是一把把利刃,割掉了孩子兴趣的 “枝叶”。
为何孩子兴趣寥寥?很简单,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对爱好价值的否定。
每一个功利的评判,都是一个潜在的 “兴趣杀手”。大人们总喜欢用世俗的标准衡量孩子的爱好,忽视了孩子内心对兴趣的纯粹喜爱。
殊不知,当我们用功利心态对待孩子的爱好时,孩子的兴趣之花只能渐渐枯萎。
譬如在课余爱好选择上。
许多家长要求孩子选择能在升学中加分的特长,而不顾孩子真正喜欢什么。当孩子对强加的爱好表现出抵触时,家长还责备孩子不懂事。
孩子心里会想:
“我只是喜欢我自己的东西,为什么爸爸妈妈只看有没有用?”
03 教育是精心呵护,支持才能有活力
教育本是一场精心的守护和滋养,但不少父母却当作是按照模板塑造孩子。
不理解孩子对兴趣爱好的热爱,忽视孩子通过爱好获得快乐和成长的事实,只一味以大人的功利视角去干预孩子。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反感心理。
支持,是教育兴趣的关键。与其贬低孩子的爱好,不如坐下来,聆听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兴趣发展的助力者。
比如,孩子喜欢跳舞。假如我们只说跳舞会影响学习,孩子可能会很伤心。
倘若我们转而用支持的态度,为孩子提供合适的舞蹈学习机会,孩子会更投入地练习,在舞蹈中收获自信和快乐。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在孩子对天文感兴趣后,和孩子一起购买天文望远镜,查阅天文资料,参加天文科普活动。孩子兴趣盎然,在天文的世界里畅游,眼中闪烁着光芒。
就这样,父母欣慰,孩子快乐,家庭中充满了兴趣探索的氛围。
所以事实上,教育的秘诀并不在于让孩子只追求有用的东西,而是在于对孩子兴趣爱好的积极支持和引导。
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尊重但不轻视: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爱好,不随意贬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好是被认可的,才能让他们保持对兴趣的热情。
适当的尊重不是盲目支持,而是理解爱好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 积极支持而非功利评判:每一次真诚的支持都是孩子兴趣成长的雨露。
当父母放下功利心,用心支持孩子的爱好,孩子会更有勇气坚持,而不是因外界压力而放弃。
-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变化很敏感。
倘若我们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也会更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孩子兴趣培养的守护。
由此可见,教育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呵护孩子兴趣的父母”。
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是贬低,还是积极支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兴趣的傀儡,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其兴趣的小天使。
唯有在不断反思、理解和积极支持中,家庭教育才能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绽放光彩。